复古从何说起,是一切旧的东西,还是文化的延续?——铃木US125T设计师采访(一)

更新于2024-10-17

经典电影《罗马假日》凭借轻松惬意的画面描绘出20世纪好莱坞式浪漫爱情故事,虽然情节和手法在现在看来如白水一般简单直述,但它之所以被后人赞誉为经典,是因为那个尚且保守的时代,这种崇尚自由和控诉资本的内核让当时的观众为之感叹,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除了这部电影本身被世人赞赏以外,影片中还有一款踏板摩托车被大众所熟知,甚至它的家族设计已经成为摩托车品牌在推出复古踏板时无法绕开的经典,这就是比亚乔旗下著名的Vespa。

这次济南铃木在工信部公示了铃木“U家族”首款复古车型US125T,有趣的是,我们能在这款US125T身上看到不少Vespa的元素出现。和目前市售的复古踏板对比就会发现,不仅仅是US125T,各品牌之间一直存在不少相似的设计语言。

毕竟外观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一款车型的初印象,那到底为什么大家都有相似的设计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小编拜访了US125T的设计师马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清楚什么是复古设计,US125T又是如何设计的。

现任职上海京品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马老师曾牵头设计过五菱MINI EV和杰迪K750等热门车型,也曾在中国美术学院执教汽车设计专业多年,对汽车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详细了解US125T设计之前,马老师和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如何界定和打造一台复古摩托车的议题。

“我们在小时候没人会叫这个为复古车,因为它在那个时代就是新的设计。”马老师说道“如今我们提到复古设计时,有多人选择复古是因为怀念过去?相反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复古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那个年代的记忆,而是喜欢那样的经典元素,对他们而言,复古更像是追求经典元素的时尚潮流。”

正如马老师所说,如今我们大多摩友一谈到复古踏板车能立刻联想到大圆灯、猪鼻、金属水滴车尾、缝线鞍座等等元素,在它们出现的那个年代,也属于新颖的当代设计。

是诸多品牌和市场接纳并延续了这些元素,普遍记忆使其成为了经典。尤其很多青年复古爱好者,根本没有经历过20世纪中期摩托车进化的历史,更别提怀念过去的记忆。反倒是市场所营造出来的复古风潮让追求时尚和小众的消费者趋之若鹜。那这些元素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何会被称之复古呢?

之所以这些元素成为经典,和时代背景有着重要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风格盛行欧洲,影响了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的设计师。其内核之一的功能主义强调设计为产品功能所服务,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less is more”更是其中的经典原则。

vespa98作为比亚乔推出的新品种车型有别于当时宝马、哈雷等跨骑产品。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形式追随功能的包豪斯设计理念,vespa98迅速成为了当时大众关注的焦点,之后vespa车型延续了风格使其成为了家族式设计。随着比亚乔品牌的全球化,世人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样的踏板车造型。

通过US125T设计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尽管当时,摩托车制造已经采用了航空铝合金+铆钉工艺以及冲压工艺,但碍于手段限制,摩托车造型设计仍然以简单的圆弧、直线为主,并没有繁琐的装饰。水滴造型结合平直的踏板便成为了大部分摩托车的外观。

而猪鼻、和车身两边的凸起则更是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由于车头是由整块金属冲压形成,再想安装喇叭只能再用另一块外壳罩住,因此在完整的车头表面出现了一块凸起的造型,也就是“领带”和“猪鼻”的来源。

二战后路况很差,维修发动机和更换备胎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单薄的车身无法同时容纳发动机、车架和备胎,于是设计师将发动机与备胎放置在车架两边,用额外的蛋壳状外壳和车身罩住它们,就这样形成了经典的水滴车身造型。

“编织置物架、防护网”等等元素在当时同样是因为功能需求而出现,这便是如今我们所强调的复古元素的来源,小编同为设计师出身,对马老师所描述的工艺与艺术的平衡非常有感触。当设计语言不得不向工艺倾斜的时候,不妨将工艺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打造。

但在20世纪踏板车不只有Vespa一种风格,还有Ezeta、日式简配、东亚运动等风格,为什么是水滴车身、平直踏板、大圆灯成为了国内复古踏板元素的主流呢?

当复古元素和现代工艺结合在US125T身上又会是迸发什么样的趣味呢?读者朋友们,你有什么观点呢?分享到评论区一起来讨论吧,关于US125T设计,咱们下一篇接着聊。

------摘自牛摩网newmotor

#济南铃木#铃木us125#摩托车

本文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