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多图预警。
前言:此文章内容由本人观看俄罗斯博主“Project18”在油管发布的影片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本人花费了半天时间呈现给关注ds800rally这款车的车友,让大家对这款车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坐垫加热,这里可以看到坐垫加热的插头。
电瓶和保险丝盒位于坐垫的下方
隔板上可以看到,是能放置一些应急工具的
把立位置预留有调节孔
这里博主吐槽虽然前叉是全可调前叉,但是调节并不方便,之后博主拆掉了车把去对前叉两侧的阻尼进行调节。
这里是空滤盒,博主手指位置是在说空滤盒被阻尼器挡住了。整体看来更换空滤很方便。
空滤盒位于三星的正后方,更换极为方便。这里我不得不吐槽有些拆油箱才能更换空滤的车型。
乱入的骑踏板车主路逆行的大佬
左侧脚踏的固定螺栓掉了
在车辆整备好之后,博主进行了一系列非铺装骑行,结果左侧脚踏的固定螺栓掉了。
这里博主在吐槽只有两个固定,难怪会不结实
在把车辆放倒后,可以看到,链条侧后叉下方貌似是预留了稳链器的安装孔
这里可以看到脚踏的另一条固定销也弯了
用冲子冲出断在里面的固定销
好像是有点困难,维修师傅上了电钻继续搞
中国工程师在收到反馈后,及时对博主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跟进。图片上可以看到已经更改为了3条螺栓固定。
两条固定螺栓的脚踏在维修完还是有旷量,但是鉴于发现问题时,国内正值春节假期,国内工厂也放假了。但是国内工厂在收到博主反馈后,马上对脚踏固定方案进行了改进,已由2颗螺栓固定改进为3颗螺栓呈三角形布局固定。这里博主夸了一波国内的问题处理跟进效率,倾听并理解使用者的反馈,以便在消费者真正购买到的时候尽量不出现结构性问题。
接下来博主又去进行了一波非铺装骑行。
哈哈,阻尼器又颠松了。博主决定把车把阻尼器拆下来。
这里休息吹水可以看到,KTM很受欢迎
仿一体式的坐垫在非铺装路面上很容易做重心的转移,很轻松就能找到一个最佳的骑乘位置
发动机上印有的编码
这里很有意思,博主说,当被问到到底是什么动力平台的时候,中国工程师只道这是我们全新的发动机,并且表示:你甭管是什么结构,你就说好骑不好骑~~
发动机的调教很出色,2档情况下怠速几乎没有拖拽感。
博主特别强调了这点,图片展示了左手离把不触碰离合的情况,给予了特别好评。
这里是对油箱的说明
车体两侧从外观上看起来是油箱的部分不是油箱,是人体工程学的覆盖件,主要目的是挡风。
油箱延续到了座椅下方
博主再次强调油箱是右上角那样加装了覆盖件,同时延伸到了座椅下方。这种油箱设计转向灵活,在非铺装路面上操控也很跟手。所以使得即便整备质量并不轻,但是实际体感不重,博主表示几次觉得“卧槽要摔”的情况下,都救了回来。重心虽然不及KTM的马鞍式油箱低,但是明显是比T700的world raid款双油箱的体感更好。以免有些人不知道world raid的双油箱什么样,我下面贴一张图片。
雅马哈T700的world raid双油箱
防冻液储液罐位于发动机左前侧,作者吐槽位置不是很好且保护有限
这里可以看到确实护板没有包裹住储液罐,也许是为了方便观察液面位置。
手把组件清晰易懂
ABS和TC牵引力控制都可通过手把组件开关直接关闭,ABS只能单独关闭后轮。这里作者说这个手把开关做得不错,不繁杂,可以一眼就找到需要的功能。鉴于此作者也做了升仕703F的评测,并也吐槽了如同飞机架舱一样的手把组件hhhh。这里并没有提到是否为电子节气门,但是通过去年车展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得知ds800rally并没有配备电子油门和全功能tc,大概要等到明年的ds900rally。
这里是三款车型的座高数据
作者表示没有压力,坐垫有削窄,双脚着地问题不大。
博主这里说座高尽管数据上有850mm,但是因为多连杆结构可调,且坐垫并不宽厚,落脚感受非常好。博主在之前的作品里透露过自己大概170cm左右的身高,80kg左右的体重。所以国内的车友们不用在座高问题上焦虑。
博主说这个灯很有特点,团队里有人说像霸天虎
团队里另一个人认为像蝙蝠侠
接下来就是博主讨论ds800rally和T700的对比。
这里博主有点“意识流”,想起哪点说哪点,我进行了总结归纳。博主主要是表达,无极的ds800rally和T700不太能放到一起比较,重量上T700占优,但是又不能只谈重量。毕竟两者的马力和功率都相差很多。
所以就两者的对比上其实没什么参考意义,想轻就选择T700;想要更好的动力就选择ds800rally。
ps:这里谈到了整备质量,官方称是213kg。博主的团队经过测量,“整备”为230kg,但是是油箱满油且安装了护杠、并且加装了其他的一些额外设备,如手机架和拍摄架的情况下。
我个人觉得这种测量方式挺好的,基本上和大部分车友的用车加装条件一样。
最后说一下个人看法:国外的测评内容和国内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我不知道是外国人有“强迫症”的少还是他们真的不在乎。国内车友特别看重的“板件接缝”、“手把件质感”、“漆面质感”等方面博主是一点没提…所以至于接缝是否对称什么的看来只能等国内有实车了才能观察到了。
至于车辆是否具备硬核的条件,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片。车辆经历了碎石、冲坡、连续颠簸等路面情况,我个人是认为能覆盖国内很多穿越路面。博主的车技也很好,也带着边包进行了一些飞跳,看起来减震和车架都能胜任。至于更长期的使用感受,可能就只能等发售后交由国内的大神们来进行长测了。
这里是“学院路的陈思羽”,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的话欢迎评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