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新国标和全球主流摩托车头盔安全认证,孰强孰弱?

更新于2025-02-17

随着中国新国标 GB 811-2022 的正式实施(已经于2023年5月起生效),中国头盔标准实现了从基础防护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

我将简单介绍一下 ECE 22.06(欧洲)、DOT(美国)、Snell M2020(美国)、FIM(国际赛事)、SHARP(英国)和 中国GB 811-2022 的主要标准,直观对比一下它们各自的准入门槛,看看我们拥有的头盔达到一个什么级别,考虑一下我们应该更适合什么样的头盔。

一、主流标准的认证门槛:

ECE 22.06(欧洲标准)测试项目冲击吸收(7.5m/s)、穿透测试(3kg尖锥)、旋转加速度测试(模拟斜向冲击)。新增动态稳定性测试和生物力学指标(脑损伤风险值BrIC)。可靠性:全球最严格的民用头盔标准,对脑震荡防护能力提升30%以上。市场认可度:欧盟及70多国强制认证,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国际高端品牌(如Shoei、Arai)的核心标准。

DOT FMVSS 218(美国标准)测试项目:基础冲击吸收(6.2m/s)、穿透测试(5kg钝器),允许厂商自检。可靠性:认证标准老旧,已经30年未更新,缺乏旋转防护,事故防护能力争议较大。市场认可度:美国市场强制准入,由厂家自行核验,国家机构仅偶尔抽查,所以市场认可度很低,普遍认为其仅适合低速通勤或者不予单独考虑。

Snell M2020(美国非营利标准)测试项目:高速冲击(8.2m/s)、多次冲击、镜片强度测试。可靠性:赛道级防护,但未覆盖旋转冲击,低速碰撞舒适性差。市场认可度:北美高端用户首选,职业赛事认可度高(如Bell Race Star)。

FIM FRHPhe(国际摩联赛事标准)测试项目:冲击速度8.5m/s,强制量化脑损伤风险(BrIC≤0.68),整合生物力学传感器。可靠性:全球最高安全等级,专为MotoGP等职业赛事设计。市场认可度:仅限部分品牌顶级型号(如AGV Pista GP RR、LS2 FF805 GP),价格往往较高,民用市场渗透率低。

通过FIM认证的国产头盔登上GP赛事的冠军领奖台

中国GB 811-2022(新国标)测试项目:冲击吸收:测试速度从旧国标的5m/s提升至7.5m/s(与ECE 22.06持平),冲击能量达275焦耳。旋转防护:新增斜向冲击测试(借鉴ECE 22.06),评估脑震荡风险。穿透测试:3kg尖锥(同ECE标准),取消了旧国标的钝器测试。其他升级:强制视野范围≥105°、佩戴装置稳定性测试、镜片抗雾化性能。可靠性:防护性能已经接近ECE 22.06,新增的旋转冲击防护填补了旧国标空白,但仍未要求进行多次冲击测试。市场认可度:我国市场的强制准入标准,相比旧国标的提升巨大,推动了本土品牌进行技术升级,部分国产品牌的部分型号,已经实现“双标认证”(如LS2 FF800同时通过GB 811-2022和ECE 22.06)。

3C新国标认证证书

SHARP(英国独立评级)测试方法:对头盔本身标准进行复核验证外,另外进行多角度冲击评级(1-5星),补充旋转防护评估。可靠性:可以提供真实事故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但非官方强制认证。市场认可度:欧洲消费者比较看重的参考标准,是保障头盔更加安全的附加认证,现在也越来越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通过SHARP认证的头盔,往往会在显著位置予以标注

二、市场认可度:

新国标的颁布推动了整体产业升级,淘汰了30%以上低质头盔厂商。随着标准的整体提升,甚至部分国际品牌需针对性强化设计以通过新国标(如Shoei Glamster国内版加强了壳体材料)。

消费者更加关注具备多重认证标准的头盔,也可以简单区分认证标准的高低级别。

全球市场中,欧洲的ECE 22.06占据主导,SHARP评分的附加值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北美依然以DOT为基础,Snell占据高端。

三、总结与选购建议标准定位:

其实新国标GB 811-2022对于摩托车头盔的技术要求,已经达到“准ECE”的标准,在世界各国强制安全认证中,几乎仅略低于欧洲ECE。全面超过了美国DOT和一众其他国家的安全认证标准,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骑行和中等速度的防护需求;欧洲ECE 22.06仍然是全球民用头盔的黄金标准,除赛道外基本全天候适用;至于Snell/FIM:几乎算是防护天花板级别,也是高速赛道刚需,但是达到这种标准的头盔已经不具备轻量化和较好的舒适性了,甚至连蓝牙耳机都无法安装。

作为普通车友,如果对新国标仍然存疑,可以选择双重认证的型号,比如很多国产头盔已经顺利通过了SHARP4星甚至5星的认证,在SHARP官网都能查到相应数据。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道路参与者的个人安全意识,才是最强大的防护。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