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曼岛TT—速度与死亡的百年传奇—为何一条60公里的公路赛道,让全球车手又爱又惧?

更新于2025-02-19

---

1907年,当第一届曼岛TT(Tourist Trophy)在英属曼岛的公路上轰鸣启程时,却没人能预料到这条临时封闭的乡村道路,会在百年之后成为摩托车世界的“死神试炼场”。赛事最初只是为了推广汽车旅游,但两轮赛车的纯粹与危险,让它逐渐成为人类挑战机械极限的终极舞台。

---

曼岛TT的赛道全长60.7公里,跨越200多个弯道,从海平面直冲621米的山巅。车手需要在普通公路上以平均时速206km/h飞驰,最危险的Bray Hill下坡弯道,刹车点误差0.1秒就可能撞向民宅石墙。这里没有缓冲区,没有电子辅助,只有沥青、草皮与血肉之躯的对抗。

---

数据诉说着残酷:截至2023年,曼岛TT累计死亡车手265人,平均每届比赛1.3人殒命。即便是现代赛车技术加持下,完赛率仍不足30%。本田传奇车手约翰·麦吉尼斯曾直言:“在这里,你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对死亡的蔑视。”

---

2026年,中国摩托车品牌凯越宣布将以厂队身份携450RR曼岛版参赛,这是曼岛TT 119年历史上第二次出现中国制造商的旗帜。消息一出,争议四起——一个年销量不足5万辆的二线品牌,竟敢挑战这条吞噬过川崎、杜卡迪等巨头的“死亡赛道”?

---

翻开曼岛TT的冠军簿,本田、雅马哈、川崎包揽了85%的奖杯,唯一非日系冠军是2007年的凯旋。凯越的入场,如同蚂蚁向大象宣战。不过让我们回看历史:1959年本田首次参赛时,也被嘲讽为“东方玩具”,却在1961年以RC162横扫赛场——这正是凯越在发布会上引用的典故。

补充点TT的历史

早期品牌特点

曼岛TT早期以欧美品牌为主,如BSA、印第安、诺顿(Norton)和摩托古兹(Moto Guzzi)。

这些品牌通过赛事验证车辆性能,例如诺顿的边三轮车型在1920年代多次夺冠1516。

日本品牌的崛起

本田在1959年首次参赛后,逐步推动日系品牌成为主流。2000年代,铃木GSX-R1000和雅马哈R1成为赛道霸主,铃木在2002-2004年包揽多项冠军116。

近年发展

中国品牌突破:春风650NK(2016年)和凯越450RR(2026年计划)代表国产摩托车的技术进步414。

速度纪录:布鲁斯·安斯蒂(Suzuki GSX-R1000)创331.5km/h极速,彼得·希克曼(BMW S1000RR)保持平均速度纪录5。

---

技术参数上,450RR曼岛版似乎具备一搏之力:其四缸发动机功率达70kW,推重比0.29kW/kg,优于雅马哈R7(0.27kW/kg)。但曼岛TT从来不是数据的游戏。当被问及参赛目标时,曾经的凯越创始人张雪的回答耐人寻味:“我们要先学会敬畏速度,再谈征服赛道。”

---

写在最后:

曼岛TT是摩托车工业的“照妖镜”,它不关心营销话术,只相信钢铁与血肉铸就的真相。当450RR曼岛版在2026年冲上Bray Hill弯道时,无论成败,这都将是中国摩托车工业一次真正的站上了全球技术信仰的审判台。

---

下集预告:《3万元的四缸仿赛,如何对标10万级进口竞品?——解剖450RR曼岛版的“赛用性价比”》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