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风挡,到底是安全装备还是危险的帮凶

更新于2025-02-22

摩托车的前风挡是个好东西,我作为踏板车骑手,对此比较认可。而且风挡也是adv和部分复古巡航的装备,确实会让骑行者舒服很多。

我曾经给我的车配备过一块加长45厘米的风挡,骑行起来舒服很多,风不会再打到胸口,气流从我头盔的上方擦过去。但同时我也感受到操控的变数和风阻确实增大了一些,尤其骑行过程中,从顺风转到侧风或者从逆风转到侧风,驾驶手感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有时候我在车子油箱上放了一些东西,低头去拿的时候,一不小心头盔上面就会磕到风挡的上沿,这时候我不禁想,风挡对于骑行者,尤其是在发生事故的状态下,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摩托车前风挡玻璃的设计演变,始终在安全与舒适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平衡。

这块看似普通的透明屏障,在时速超过100公里时居然承受等同于于台风级别的冲击力,其高度情况更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生存概率。如果风挡的材质尺寸高低没有选择妥当的话,很可能形成潜在的危险陷阱。

 

一、视觉遮蔽的效应:

风挡并不是一块平板玻璃,存在着各种弧形和角度。

美国摩托车安全基金会2019年的模拟实验显示,当风挡顶端与驾驶员视线夹角超过15度时,其辨识前方障碍物的反应时间会延长0.3秒。以常见的时速60公里计算,这相当于缩短5米的制动距离!英国曼彻斯特就有的真实案例,一位摩托车主因加装45cm的高风挡,风挡上沿弧线而造成了视线扭曲,在十字路口未能及时发现横向穿行的电动车,最终导致事故。

 

通过空气动力学测试表明,高度超过35cm的前风挡会在驾驶员头盔周围形成湍流区。日本铃鹿赛道2021年的实测数据显示,这类湍流会使头盔摆动幅度增加40%,颈部肌肉负荷提高2.3倍。德国ADAC摩托车俱乐部的跟踪调查证实,使用超高风挡的骑手在长途骑行中出现视觉疲劳的概率是标准风挡用户的1.7倍。

日本铃鹿赛道,这条赛道还出现在跑跑卡丁车当中

 

二、直接伤害的风险性

看似坚固的风挡在碰撞瞬间可能成为致命凶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碰撞实验室的模拟显示,高度超过40cm的钢化玻璃风挡在25km/h低速碰撞中,其破碎飞溅速度可达80km/h。法国里昂某医院的创伤病例记录显示,2018-2022年间收治的17例风挡相关重伤患者中,14例涉及非原厂加高改装件。对此我体会颇深,并且有绝对的发言权。

一年前,我驾驶摩托以时速50公里的速度行驶在最外侧车道,我左侧一辆小卡车突然向右转弯,导致我的车剐蹭在卡车的右前方。当时我那个加高45厘米的风挡直接破碎掉,残余部分在我的摩托车前面留出了两个尖锐的尖。幸亏我是侧向滚了出去,如果要是正面撞击人向前翻转的话,那这两个尖给人造成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另外,高风挡势必带来高风阻,风阻系数与稳定性呈现非线性关系,操控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风洞实验揭示,当风挡高度从30cm增至50cm时,侧风偏移量骤增220%。这种现象在2019年墨尔本摩托车大奖赛的连环事故中得到验证,当时突发的侧风导致多辆加装高风挡的赛车失控。

 

三、风挡的安全数据到底是多少

经过长时间的搜索,我搜索到一组通过人体工程学给出的较为安全的数据:将风挡顶端控制在头盔下沿10-15cm范围,既能保证气流引导,又可维持足够视野。哈雷公司在2022年推出的自适应风挡系统,通过速度感应可以自动调节3cm高度差,在实测中使驾驶员颈部受力降低18%,视野清晰度提升27%,达到了安全和实用性的平衡。

 

一些材料公司也在对风挡的材质进行改良,杜邦公司研发的聚碳酸酯复合层压材料,在保持2.8mm厚度的前提下,抗冲击性能提升至传统材料的3倍。宝马摩托2023年新款ADV车型应用该材料后,风挡高度安全上限得以提升至42cm,较前代产品增加5cm。

 

最后总结一下,在摩托车安全领域,每个设计参数都是生死攸关的砝码。负责任的厂商,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多次的验证,并且进行合理化的改进。风挡玻璃不是不能加装和改装,但是一定要考虑好合适的形状和高矮,不要过分追求大面积挡风,同时尽量选择大品牌的产品,

作为每一个骑行者,应该牢记这么一句话:看得见的危险永远比看不见的安全更值得警惕。也正如德国TÜV认证工程师汉斯·穆勒所言:"真正的安全装备,该消失在驾驶者的感知之外。"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