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当车友们还在热议中大排量机车的狂飙突进时,小排量市场已悄然掀起另一场风暴。 对于许多老玩家而言,小排量摩托早已不再是“新手专属”,轻巧灵活的车身、低廉的养护成本,甚至能带来中大排量难以企及的街头穿梭乐趣。 但今年的小排量江湖,格局却与往年大不相同——日系品牌依旧强势领跑,而国产新势力的突围,则为市场添了一抹亮色。
本田、雅马哈、川崎,这三个名字几乎刻进了摩托车发展的基因里。 2025年,它们在小排量领域的布局依然稳扎稳打。
本田的 NS150GX 无疑是焦点之一。 这款150cc踏板车以时尚外观和低油耗著称,单缸水冷发动机能输出12.5马力,配合本田独家的PGM-FI电喷系统,油耗低至1.8L/100km。 城市通勤一周一箱油(6.5L油箱)的设定,精准戳中上班族的痛点。 而五羊本田的 150踏板 虽未正式定名,但流出的渲染图已引发热议——棱角分明的运动线条、全LED灯组,加上传闻中的TCS牵引力控制系统,颇有“小排量性能钢炮”的野心。
雅马哈则延续了“玩乐至上”的风格。 NMAX 155 虽非全新车型,但2025款新增的智能钥匙系统和可调式后避震,让这台经典踏板焕发新生。 而 YZF-R15 作为入门仿赛的代表,155cc单缸发动机压榨出19马力,赛道化的调校甚至让部分老玩家直呼“这才是小排量的灵魂”。
川崎的 Z400 虽被归类为中排量,但其亲民的座高(785mm)和44马力的双缸动力,让它成为小排量进阶用户的首选。 2025年新增的滑动离合和快速换挡系统,进一步降低了操控门槛——用一位车主的话说:“它像一杯温水,不会烫嘴,但足够暖胃。 ”
如果说日系品牌靠的是“金字招牌”,国产车则用实打实的配置和价格撕开市场。 新大洲本田与五羊本田的150cc新车尚未落地,无极的 150RR 已抢先收割了一波热度。 搭载隆鑫自主研发的150cc单缸发动机,最大马力14.5匹,配合铝合金后摇臂和倒置前叉,售价却控制在1.2万元以内。 有车友调侃:“这配置放在五年前,得再加个零。 ”
更令人意外的是升仕的 150X 。 虽然排量仅149cc,但水冷四气门设计、博世电喷系统,以及可投屏的TFT仪表,硬生生把科技感拉满。 官方公布的极速数据达到115km/h,对于一台通勤踏板而言,这几乎是在挑战物理极限。
而钱江的 鸿150 则走了另一条路——智能化。 通过手机APP实现车辆定位、远程启动,甚至能根据骑行习惯调整动力输出曲线。 一位女性车主分享:“它就像个懂事的助理,雨天自动降低扭矩防打滑,这种细节比马力更打动我。 ”
2025年的小排量市场,价格战比往年更显残酷。 以 豪爵UHR150 为例,这款曾定价1.76万元的踏板,在竞品压力下已悄然降至1.58万元。 而光阳的 动丽G150 更是打出“买发动机送车”的旗号,1.3万元的价格包含三年免费保养,直接瞄准外卖骑手群体。
但低价策略并非万能钥匙。 某国产厂商的125cc车型因ECU程序缺陷导致批量熄火,维权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百万。 事件背后,暴露出部分企业“重营销轻研发”的隐患。 反观本田的 PCX160 ,尽管售价高达2.3万元,却凭借稳定的质量和二手保值率,始终占据销量榜前三——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规律,从未改变。
从今年的新品能窥见行业风向: 电动化 已悄然渗透。 小牛电动的 NQiX系列 推出150cc等效动力的电动踏板,续航突破120公里,支持换电的设计让续航焦虑成为历史。 而本田与宁德时代合作的 EM1 e: 概念车,更是将快充时间压缩至15分钟,几乎与传统加油体验无异。
另一条赛道是 跨界融合 。 三阳的 ADX TG 400 虽然排量超标,但其“踏板车身子冒险魂”的设计思路正在向下辐射。 有业内人士透露,2026年或将出现150cc级别的全地形踏板,配备龟背胎和长行程避震,彻底打破车型界限。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小排量市场早已不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 日系品牌用百年技术沉淀守护护城河,国产新秀以激进创新撕裂固有格局,而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或许正如一位资深技师所说:“摩托车的魅力从不在于排量大小,而在于它能否让你在拧动油门的瞬间,听见自由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