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轮毂电机的认识,多半是从电动自行车开始的,但是最近很多电摩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轮毂电机而非中置电机。比如春风的极核系列电摩,从中置电机、侧挂电机一路尝试,到现在几乎都使用轮毂电机。这一现象背后,到底涉及了怎样的考量?
今天我们就从成本、性能、维护及车辆设计等方面来说一说。
01 成本
从成本上来看,轮毂电机的结构简单,主要由定子、线圈绕组、机盖壳和磁钢等部件构成,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且成本低廉。以350W至2000W功率的轮毂电机为例,其价格通常在100元至400元之间,即便是3000W以上的高功率版本,成本也仅需500元左右。
相比之下,中置电机不仅需要电机本体,还需配备皮带传动、差速器等复杂结构,整体成本至少上千元。对于售价越来越低的电摩而言,中置电机的高成本显然难以被市场接受,因此仅出现在少数高端或高性能车型中。
02 性能
从性能角度看,轮毂电机在5000W以下的功率段已能满足日常代步需求,其电能转化效率在中低速区间较高,有助于延长续航里程。只有当功率提升至5000W以上时,轮毂电机的散热问题逐渐凸显。由于电机直接集成在车轮内部,封闭式结构导致散热效率受限,高转速下产生的热量可能引发轮胎过热甚至烧毁。
中置电机则通过外置设计实现更好的散热性能,同时具备更大的扭矩输出和更快的加速响应,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电动摩托车。
03 维护保养
维护成本也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轮毂电机结构简单,常见故障如内部进水生锈、磁钢退磁或霍尔元件损坏等,通常只需更换小部件即可修复,且损坏过程多为渐进式,不会立即导致电机完全失效。
中置电机则因复杂的传动系统需要定期维护,例如皮带或链条的更换、机油的补充等,长期使用下的维护成本显著高于轮毂电机。
04 设计布局
车辆设计与布局方面,轮毂电机直接集成于车轮内,使整车设计更加灵活,可轻松实现前驱、后驱或四驱配置,同时提高离地间隙以增强通过性。
中置电机则通常布置在车辆中部,有助于平衡前后轴载荷,减少路面颠簸对电机的直接冲击,从而提升操控稳定性和越野性能。但此类设计对普通电动车的日常使用场景而言并非刚需,反而可能因结构复杂化推高整车成本。
综上所述,轮毂电机凭借低成本、低维护需求及适配日常使用的性能表现,成为大多数电动车的首选并逐步过渡到电摩领域。而中置电机则在高功率、高性能场景中展现优势,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维护,限制了它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轮毂电机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中置电机未来很可能只限于赛道。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