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摩托车博主,我曾体验过不少150cc级别的踏板车,但新大洲本田NS150GX的试驾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降维打击”的惊喜,它不仅在动力、操控、安全配置上全面升级,更以独特的细节设计颠覆了我对国产踏板的固有认知。以下从发动机、手把稳定性、胎压监测、塑料隔套四个维度,结合个人试驾体验,聊聊这款车的真实表现。
一、发动机表现:NS150GX搭载的是一台基于本田160 eSP+缩缸而来的150cc水冷四气门发动机,最大功率11.4kW/8500rpm,峰值扭矩14.4N·m/6500rpm。相比同门PCX160,它的改动方向更偏向中低转速的扭矩输出,而非一味追求高转爆发力。从技术细节来看,高刚性曲轴、活塞喷嘴式机油冷却、四气门结构等设计,既降低了震动和噪音,又提升了燃烧效率。
驾驶体验:在贵阳市区的拥堵路段,NS150GX的起步表现“丝滑”。轻拧油门,动力响应线性且跟手,红绿灯起步时几乎感受不到传统踏板车的“窜动感”。爬坡和超车时,低扭优势尤为明显,无需刻意拉高转速即可完成动作。不过,当车速超过80km/h后,动力储备略显平淡,这也印证了其“城市通勤优先”的定位。
个人观点:本田对这台发动机的调校堪称“精准刀法”通过缩缸实现购置税减免(150cc以下免税),同时保留PCX系列的核心技术,既降低了用户购车成本,又避免了动力体验的明显缩水。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或许正是NS150GX预售火爆的原因。
二、手把晃动:有车友担心踏板车高速行驶时手把晃动问题,但NS150GX通过多项技术解决了这一痛点。其发动机采用油压式涨紧器和双面齿形皮带设计,大幅抑制了动力传递中的震动;方向把与车架连接处加入缓冲橡胶,配合NSS350同款悬架系统,进一步过滤路面颠簸。
驾驶体验:在金卡纳绕桩测试中,我刻意以40-50km/h的速度通过连续弯道,手把始终稳定,未出现传统顶杆发动机车型常见的“共振麻手”现象。即便在非铺装路面短途骑行,手部仅能感知轻微的高频震动,远低于同级别车型。不过,激烈驾驶时车把灵活性稍逊于运动型踏板,更适合休闲骑行风格。
个人观点:震动控制是本田的“隐形技。NS150GX没有盲目堆砌配置,而是通过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的深度优化,将震动抑制融入骑行基因。这种设计,或许比参数表上的马力数字更能够打动用户。
三、内置胎压监测:NS150GX高配版搭载了内置式胎压监测系统(TPMS),可实时显示前后轮胎压及温度数据。相比外置传感器,内置设计不易被盗、受环境影响小,且能更精准监测胎压波动。
驾驶体验:试驾当天贵阳突降阵雨,胎压监测界面及时提示后轮胎压从240kPa降至220kPa(可能因路面降温导致)。停车检查未发现漏气后,系统数据在半小时内恢复正常。这种“主动预警”功能,对长途骑行或载重场景尤为重要,我曾亲眼见过因胎压异常导致的爆胎事故,而TPMS完全有能力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个人观点:胎压监测的普及率在摩托车领域仍偏低,NS150GX将其列为高配标配,展现了新大洲本田对安全性的重视。建议厂商未来下放至全系车型,毕竟安全配置不该成为“阶级特权”。
四、塑料隔套:发动机吊架与车架连接处采用特殊塑料隔套,这一设计常被用户忽视,却是NS150GX舒适性的关键。其原理是通过弹性材料吸收发动机高频震动,避免金属直接接触传递噪音,同时延长连接件寿命。驾驶体验:在30分钟的连续骑行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安静”。等红灯时,发动机怠速声几乎被环境噪音掩盖;加速过程中,脚部踏板区域无明显震感。对比某国产150踏板“按摩椅”般的震动体验,NS150GX的隔振水平直接越级友商同级别。
个人观点:塑料隔套这类“看不见的配置”,恰恰体现了本田的工程哲学——不追求参数碾压,而是通过无数细节优化提升综合体验。这种“隐性竞争力”,或许才是国产摩托车最该学习的部分。
总体来说:NS150GX15980的起步价格,对友商同级别豪爵UHR150、雅马哈NMAX形成强力冲击。作为骑行者,我更欣赏它“不炫技”的产品逻辑,用扎实的技术沉淀解决用户真实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