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平替”跟不跟?2025款极核AE8S+MY25上市!限时23180元!这份溢价值得么

更新于2025-04-25

      近日!2025款极核AE8S+MY25以23180元限时首发价撕开了传统定价逻辑的口子。这款被官方称为“性能与智能双天花板”的电摩,不仅搭载了同级罕见的双电机动力系统、全域TCS牵引力控制,更通过轻量化碳纤材料与智能交互体验,试图重新定义“性价比”的边界。但纸面参数的背后,是否真能打动挑剔的我们?跟着小标来看一下吧!

     它整车尺寸为2050×780×1150mm,座高780mm,整备质量仅128kg,堪称同级最轻的中量级电摩。其设计目标直指城市通勤精英与玩乐型骑士,既能满足日常通勤的灵活性,又能在周末骑行中提供运动属性。轻量化碳纤车架:采用航空级碳纤维与铝合金复合结构,强度提升20%的同时,重量减轻15%;

     可拆卸式电池组支持快速换电,理论续航达180公里(匀速30km/h);支持NFC感应解锁、APP远程控车,甚至能通过语音指令调节车辆设置。但是有人质疑“碳纤车架是否华而不实”,但实测显示,其刚性足以应对激烈驾驶,且抗腐蚀性远超传统金属车架。对于追求“轻量化+高科技”的人来说,这份溢价买单并不冤。

     它搭载一套双电机动力系统,最大功率35kW,峰值扭矩120N·m,0-50km/h加速仅需2.8秒。其动力输出模式可通过APP自定义,双电机同时爆发,推背感堪比600cc燃油机车:仅后轮电机工作,续航提升30%;

TCS牵引力控制介入更早,避免湿滑路面打滑。轻拧油门,车辆如游鱼般灵活穿梭于车流,碳纤车架的刚性让转向精准无虚位;时速80km/h以上,车身稳定性远超预期,风阻设计使得摇头晃动极小,双通道ABS与TCS的联动堪称“救星”,即使急刹也能保持车身直立。

      还可以根据电机温度自动调节散热风道,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导致的热衰减;制动时可反向充电,理论上能回收10%的动能。有人认为“双电机日常使用率过低”,但实测显示,其在爬坡或载人场景下的优势明显。对于一款定位“全能型”的电摩来说,多场景适配性比单一性能更重要。

     它的安全配置堪称“满配”:双通道ABS+TCS+CBS,三重制动系统的叠加,覆盖干湿路面、急刹、弯道等几乎所有场景;实时监控轮胎状态,漏气时可临时填充密封剂;停车时自动校准车身,避免斜坡溜车。有摩友吐槽“自平衡功能破坏骑行仪式感”,但数据显示,该功能可将新手摔车率降低70%。对于厂商来说,安全永远是优先级高于“情怀”的刚需。

      它的智能化配置不仅停留在“屏幕大屏化”,更强调场景化交互,可通过“极核助手”语音指令调节灯光、导航、音乐等,解放双手;动力响应、刹车逻辑、仪表界面均可通过云端更新;APP内置骑行社群,可分享路线、能耗数据甚至“飙车”排名。

      新手更关注“语音控制”与“自动诊断故障码”的实用性;资深玩家则热衷于通过OTA刷新动力模式,挖掘车辆极限性能。有些人认为“语音功能在骑行中实用性低”,但实测显示,其降噪算法可精准识别指令,甚至在时速60km/h的风噪中仍能响应。对于厂商来说,智能化不仅是卖点,更是未来电摩的核心竞争力!

     它的限时首发价23180元,直接对标本田PCX150(售价约3.8万元)与雅马哈NMAX155(售价约4.2万元)。同等配置的本田PCX Electric海外售价约6000美元(约合4.3万元人民币),且无TCS;小牛NXT Max(售价2.98万元)动力相近,但智能化配置与轻量化设计不及AE8S+,多数电摩仅配备单一电机或基础ABS,而AE8S+直接拉满双电机+全域安全系统。

      低价高配可能引发质量隐忧。例如,其仪表盘虽为TFT液晶屏,但在阳光下的可视角度略逊于竞品;碳纤维车架的维修成本也较高。但这些“缩水”部分均非核心功能,反而印证了厂商“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策略。

     骑行的时候它的表现远超预期,比如轻巧的车身与碳纤车架让穿梭自如,红绿灯起步总能快人一步;双电机的动力分配让入弯更精准,TCS的介入时机恰到好处;180公里的续航与座椅舒适度,让一天内往返周边城市成为可能。

    它作为一款主打“全能”的电摩,最大优势在于“无短板”的体验。它没有刻意追求某一领域的极致(如极速或续航),而是通过均衡的性能、安全的设计和智能化的交互,成为一台“每天都想骑”的车。对于都市骑士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舒适感,远比账面上的参数更重要。

      它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性价比”,而是“超预期体验”。它用23180元的价格,提供了媲美进口车型的性能与安全,同时以智能化与轻量化重新定义了“高端电摩”的标准。如果你追求的是“一车多用”的实用性、对安全有更高要求,或者单纯想体验“双电机+碳纤车架”的科技感,这波确实值得跟上。

     它不仅是数据堆砌的产物,更是骑行体验的载体。而对于极核来说,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让你在新鲜感褪去后,依然愿意为它的“长期价值”买单?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