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摩旅之(4):地形

更新于2025-05-08

首先申明,我所定义的长途摩旅是泛指户外、野外,包含并不限于城市、乡村、以及318国道这类人类铺装路面,因此探讨的常见地形有以下几种:

  1. 沙地、沙砾地
  2. 泥地
  3. 涉水
  4. 铺装公路

我们这章就分别讨论一下摩旅骑行会遇到各种地形、路面。骑行前充分了解各种路面的不同,有针对性练习技巧,骑行更有信心。

不管什么样的地形,越野骑行最重要的动作是:头抬高。扫视前方路面,视线放在五六米左右的距离。提前评估接下来的环境,让车去你想去的地方。盯住前轮是不可能找到最佳线路的。

每一种路面的挑战不同,必须做到:保持对车的控制、尽可能降低疲劳感。有时候哪怕技术运用得完美无缺,环境和路面仍会让你耗尽体力。无论是骑行笔直的砂石路、穿越河流还是盘旋山路时,技术要根据环境来运用。

接下来根据地形讲讲具体的技巧。

沙地、沙砾地面

如今,中国基建非常发达,基本上我们普通民众所到之处都有铺装道路,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摩友通常不走寻常路,而户外沙砾地面最为常见。

这种路面采用的对策是:直接面对。沙砾路面上过弯,特别是较快的速度进入更松路面时,前轮

会打滑。

从硬质路面进入沙地的时候,人最自然的一个动作是从坐姿转换为站姿,车子会“扎入”地面,骑行就没有那么让人发慌。另一个直觉是,前轮将要打滑时,手会自然松掉油门;实际上要做的是保持油门,臀部向后坐,让前轮略微上抬,车才有充足动力继续前进并保持行车线路。这时,你可以感觉到脚踏上用力对转向的影响,调整臀部和腿部位置也可以让你对车更有控制力。

尽量避开松动且石块带尖的路面。基本姿势是头抬高、看远处;这让人提前看到路面的坑洼,选择抓地力较好的路线。错误的做法是,只盯着想去的地方,不顾周围。保持油门稳定,必要时用站姿骑行。如果看到汽车驶过的胎印,就可以在汽车轧出的线路上骑行,这些路面会紧实一些。

骑行姿势应该是平稳而不僵硬。身体别太“硬”,感受摩托车在松软路面上的动态变化。如果之前没有在沙砾路面骑行过,可以用膝盖夹紧油箱,增加稳定感。

高手倾向于沙砾路上一骑绝尘的感觉。对新手和一般骑手来说,保持自己认为舒服的速度,匀速前进,更为恰当。

沙砾路面上急刹车可能会导致翻车,前刹车的使用要格外小心。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要使用前刹车。确实需要用前刹的时候,轻轻点一下就足够了;如果还不行,那就是车速已经过快。突

然急刹或关油门,会让车轮失去抓地力。

如果沙地特别软,可能后轮会“刨”沙,造成陷车。这时只用后轮发力让车出来是不行的,需要前后推动车子,在车身平衡时开油加速,才能让车驶出沙坑。如果这样不行,那还是省省离合,别企图让车冲出去了。关闭发动机,让车侧躺,用脚夯实后轮下的沙坑,然后扶起车、起动,把车推离沙坑之后,人再上车。

必须注意,沙地对摩托车会造成严重伤害。细砂会钻进每个角落、缝隙,让零件更容易磨损。沙地骑行后,应当尽快彻底清洁摩托车,清洗空滤。除了轴传动的摩托车,其他的必须注意在上链条润滑油之前,清洗干净链条、齿轮。

泥地

泥地中的抓地力很小,对车的控制都非常困难,泥泞环境是非常难预料的环境。泥地骑行不论是车速或方向,都要充分提前计划,然后在合适时机做动作。泥泞路面下面可能覆盖了存在的障碍,例如树根、石块。

在泥地中移动沉重的ADV摩托车,真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从保持站姿,到双脚触地划行,各种办法都用得上。准备好,慢慢来吧。较深的泥中,前进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如果泥泞中可以保持站立骑行的话,保持“中立”姿势,感觉要失去抓地力的时候,身体重量要迅速向后移动,让后轮多吃一点力,才能稳住驱动力。如果正在失去转向的操控,要把身体重量向前移动,让前轮多承担一些重量,以便增加转向性。只要车在向前行进,就能借助身体的重量弥补泥地对车的影响。轮胎要和地面保持垂直,一旦轮胎失去了垂直,就有可能翻倒在地。在有树根的泥中骑行时,身体和摩托车需要保持同一个角度,避免和树根凸起的边缘较劲。让前轮受力,保持抓地和转向的效果。

对大车来说,给油、高速通过一片比较长的泥泞路面是非常困难的。下定决心,抬头、向前看,让车速保持和快步走差不多的速度即可。转向的控制主要依靠双腿、臀部,脚踏上的力就能让

车产生明显的反应。

泥泞中要保持安全的速度,选择开阔、顺畅的线路,匀速通过。

涉水

涉水这种情况在国内比较少见,除了某些网红打卡地有河滩供涉水消遣玩乐,也许平时在骑行中一条河也遇不到,但在某些骑KTM大野驴之类车的圈子中,有很多人不走寻常路,他们就要过河。别小视这种情况,其实摩旅在外,很有可能会遇到不可预料的事。骑着重型ADV摩托车过河的风险更是成倍提高。不要低估水的力量。


不知深浅的时候,不要把车骑进河里。在岸上先观察哪片河床上的水比较浅、水流比较缓,避开水下的大石头或其他障碍物。上流有类似原木这种大型障碍物漂下来的位置,不要尝试穿越。
河水深度和水流速度是两个必须评估的因素。


条件允许的话,在对岸选定一个位置,尝试走向那儿,沿路可以感受到那些障碍物。穿越河流的时间越短越好。如果一切允许,就按照察看的线路进行穿越。如果河水较急,可选择对角线、向下游穿越,这样能从河水推动中借力。

过河的时候尤其考验平衡、顺畅。利用车的惯性,带着车和人一起向前。如果左右摇动,要控制离合、油门调节车速,使得车身保持正立,持续前进。如果河底不平,可以先卸下行李和其他装备,把重物弄过河后,再骑车穿越。一辆低速前进、左右晃动的摩托车要越轻越好。


不管有没有行李,最佳姿势是站立骑行,保持前方的良好视线,及时发现障碍物。身体、手臂放松,保持平衡,双腿微曲。让车向对岸选定的登陆点慢慢移动。前轮带起波浪尽可能小,如果前轮带起的波浪已经打湿上身,就是速度过快了。这时如果车撞到异物的话,就有可能从车上摔下去。


如果河水流速太快,就不要用站姿骑行了。保持坐姿,双脚踮地,向前移动。只要安全抵达对岸,靴子湿了不算什么。

铺装公路

铺装公路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压力,这还用单列出来讲吗?不然,其实铺装公路隐藏着被你忽视的诸多元素,大家还是得小心应对以下情况,先不要盲目乐观:

1、积水

下雨、路面湿滑时,要留出比平时更多的停车距离。长久未下雨后的一场大雨,则更要小心;通过弯道、交叉路口时,放慢速度。干燥环境里也会遇到路面积水。远处的乌云是雷阵雨的预兆,随之而来就是湿透的路面。哪怕雨停了,桥下、龙门、大树、地下通道、隧道都会下方积水。来往车辆会把积水带进隧道。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干燥路面的积水会有反光,比较容易识别。

2、霜冻


路面结霜一般发生在早晨,比较容易发现。随着上午温度升高,霜逐渐融化。傍晚较冷的时候也会结霜。非常冷的天气会有霜冻,这时轮胎温度非常低,抓地力下降很多。有霜冻的天气,骑行速度不能太快,过弯时,身体的倾角别太低。如果吃不准抓地力,可以蹭两下鞋底,就能感觉出来。千万别在摩托车脚撑前面蹭靴底,否则可能会无意中踢到脚撑,原地摔车。


3、冰冻


冰冻路面是极其危险的,几乎完全没有抓地力。匝道因为下方悬空,比较容易结冰,高架路、桥面上也是同样。路上的坑洼中也可能冻冰。隔音墙、树篱因为有缝让风钻过,随之造成附近路面冻冰。这样的天气,要提前了解天气预报,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还可能带来降雨。从院子里的小水池或户外的水罐能看出夜里是否有冰冻。骑行时一定注意观察前方的车辆是否移动正常。汽车开始蛇行或滑向一边的时候,说明前面路上有严重的结冰。出行之前,如果感觉路上会结冰,还是把车放一边,休息一天为好。

4、积雪


下雪时骑车非常危险,雪花会扰乱视野,不容易看清几十米范围的路灯、指示灯、指示牌等。手套擦雪会让手冻僵。挡风镜或头盔镜片外面有雪,里面会严重起雾。雪给路面带来的变化非常大,道路标示、标记、路缘等很快会被雪覆盖。不管是一般驾驶人还是骑手,都可能误判路面的实际情况。况且,有时候行人会突然从积雪的人行道走到路中间去。雪有很多种,捏雪球的那种雪容易堵塞轮胎的胎纹,堆积在挡泥板上,抓地力会大大减少。雪还会让轮胎、挡泥板之间产生阻力,车轮有可能被堵住。如果雪在路面上开始堆积、而不是融化,参考所有冰冻天气适用的骑行技术。

5、潮湿的落叶

下完雨后的路上会有很多落叶,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公路杀手,落叶的上面部分可能已经变干,但树叶会阻挡下面的水气挥发,所以有落叶的地上一般是没有抓地力的。不同季节、路两旁树的多少,能帮助判断落叶对骑行的影响。

6、油污


油污经常造成事故。路面遗撒的汽油会较快地挥发,相对安全。柴油挥发比较慢,更加危险。油污一般是车的机械问题或者油箱盖遗失造成的。当车辆在通过弯道、环岛或者交叉路口的时候,
油箱中的燃料会流向车辆的外侧,从油箱盖漏出。在加油站、公交车站、大车聚集点周边,因为汽车带的油比较满,路面上容易有遗撒的油料。机械故障造成的漏油,油污在路面上是不规律的;而在车集中慢行或停放的位置会出现更多油污。如果左转弯的时候,路面有油污,那下一个左转弯也会有。

7、动物粪便


在农村,家畜、野生动物会让路面留下“遗撒”。牲畜市场、屠宰场附近也常有。这些不仅脏,而且非常滑;因此路过村庄、畜牧地区,一定要小心观察路面,注意避开它们,而不是散欢跑路。

8、垃圾

有的人竟然觉得路上是不可能有垃圾和碎片,而这在不发达地区的路上是常有的事。交通桩桶、货车轮胎、动物尸体、掉落的排气管、碎的托板和轮毂等都很常见。货车或者皮卡上带的东西

都可能随时掉到路上、桥上。

总之,心中有安全,行车不能太任性,长途摩旅要看风景,享受风和自由,但一切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安全,才是快乐的根本!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