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最近新车动作挺多,刚更新了NC750 DCT,转头又挺低调地把新一代CB1000 Hornet SP版给引进来了。这车,看点不少,槽点也挺明显,咱们就平平淡淡地唠一唠。
看名字,“CB1000 Hornet”,听起来是经典“黄蜂”系列的回归,情怀满满。但其实吧,它更像是给之前那台卖得不太理想的“NEO Sports Cafe”复古风CB1000R找了个接班人 。本田可能觉得复古路线在国内不太吃得开,干脆就转向更纯粹的运动街车路线了。
价格呢,国内SP版定价12.88万 ,单看数字,比老款CB1000R便宜了2.7万 ,乍一看好像挺有诚意?但别急,咱得结合全球市场看看。海外市场,这车的标准版卖8999英镑(约合人民币8.3万),SP版是9999英镑(约合人民币9.2万)。这么一对比,国内这个12.88万的SP版价格,就显得不那么“亲民”了,比海外SP版贵了不少。海外版当初宣传的一大亮点就是性价比高,甚至比川崎Z900还便宜 ,到了国内,这价格优势似乎就没了。
新黄蜂用了本田最新的家族设计,线条是挺锋利的,肌肉感也有 。但你要说它有多像经典黄蜂?那真没啥关系了。刚发布那会儿,不少车友就说它长得像川崎Z1000 ,甚至还有人觉得像杜卡迪街霸或者豪爵XCR300。说白了,就是辨识度不太够,少了点本田独有的味道。
还有个让老粉不爽的点,取消了CB1000R上那个挺有范儿的单摇臂,换成了传统的双摇臂 。虽然SP版在细节上(比如金色减震、轮毂)更“战斗”一点 ,但整体颜值嘛,只能说中规中矩,谈不上让人眼前一亮 。有车友调侃,这外观设计像是“性能设计师转正了”,不太走心。
既然是SP高配版,配置上本田确实没含糊。Ohlins的后减震(TTX36) ,Brembo Stylema的径向四活塞前刹车卡钳 ,5英寸TFT全彩仪表带手机互联(Honda RoadSync) ,电子油门、多种骑行模式(雨天、运动、自定义)、牵引力控制(HSTC)、防翘头控制、双向快速换挡(SP版标配)。这堆电控和硬件,放在同价位甚至更贵的车上,都是相当顶的。底盘也用了新的双翼梁钢管车架,据说抗扭刚性比CB1000R提高了70%,操控性理论上更好。
好了,重点来了,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动力被严重阉割了,海外版的CB1000 Hornet SP,动力数据相当漂亮,最大功率115.6kW(约155-158马力),最大扭矩107N·m 。这动力,对得起公升级四缸的身份。到了国内版本呢?最大功率只有67kW(约91马力),最大扭矩91N·m 。这缩水幅度,堪称“腰斩” 。本田官方的解释是优化了中低转扭矩响应,3500转就能爆发80%的扭矩,0-100km/h加速还能做到4.9秒 。这个加速成绩日常用是够的。
这动力水平,别说跟海外同款比,连五年前的老款CB1000R(145马力左右)都不如 ,甚至被调侃性能不如某些国产四缸车(比如赛600) 。作为一台公升级四缸街车,91马力的最大功率,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街车的灵魂是什么?很多人觉得就是那份充沛、随时可调用的动力。现在这动力,被车友戏称为“温顺家蜂”或者“封印版” ,感觉“黄蜂的刺被拔光了”。
虽然官方强调低扭好、电控齐全(雨天模式柔顺得像电车) ,但对于花12.88万买顶配公升级的车主来说,追求的可能就是那份原始而充沛的动力感受。动力的大幅限制,让那些顶级配置(Ohlins, Brembo)的魅力大打折扣 。有销售顾问甚至闪烁其词,说“城市骑行不需要大马力”、“刷ECU影响稳定” ,这说法显然难以服众。有证据还提到,国内版发动机可能并非海外同款(有泰国工厂生产记录差异),且ECU转速上限被限制。
本田引进CB1000 Hornet SP,本意可能是好的:用顶配配置(Ohlins, Brembo, 全套电控) 和比老款略低的价格(12.88万) ,来打动国内消费者。策略上,试图用“看得见”的豪华配置,转移大家对“看不见”(或需要对比才知)的动力缩水的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本田可能低估了国内车迷对于一台公升级四缸街车的核心期待——那就是澎湃的动力体验。顶配的悬挂刹车再香,也无法完全弥补心脏(引擎)被束缚的遗憾 。价格虽然比老款CB1000R便宜,但对比海外SP版的售价(约9.2万人民币),国内12.88万就显得性价比不足了。外观设计的争议和经典元素的缺失(单摇臂),也让情怀分打了折扣。
作为车迷,看到一台挂着“Hornet”名号、顶着SP光环、有着顶级配置的本田公升街车,肯定是期待的。本田的算盘可能是:用顶配和相对(老款)低价来抢市场。短期内,冲着品牌和配置买单的人肯定有,策略可能也“见效” 。但长远看,这种核心性能上的巨大落差,可能会让真正懂车、追求公升体验的车主感到失望,甚至觉得“买亏了” 。改装恢复动力?官方质保就没了,风险自担。
说到底,街车,尤其是公升级的,动力绝对是灵魂之一。本田这次给SP版黄蜂穿上了华丽的“顶配外衣”,却给它戴上了沉重的“动力枷锁”。是“价格革命”还是“配置妥协”?时间会给出答案。但作为消费者,掏钱前,真得好好看看参数表,特别是发动机那几行 。毕竟,12.88万,不是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