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台贝纳利黄龙300啊,真是承载了太多复杂的记忆。
那时候刚出院,身心都挺疲惫的,去到桂林,和现在的爱人开始新生活。在热闹的步行街,它静静地停在那里,第一眼就被那粗犷外露的减震吸引了,觉得特别有力量感,充满阳刚之气,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预算不多,大概九千块,就在闲鱼上联系了一家本地工作室,请他们帮忙找一台。要求很简单:能正常过户,没有大事故就行。
车送来的那天,心里挺高兴。对方说“协议过户”就行,图个方便,我也没多想就信了。唉,后来才知道,这车根本过不了户,埋下了个大麻烦。接过钥匙时的期待,很快就被现实冲淡了。
第一次在地下车库就打不着火,以为是油箱空了,结果推去检查,才发现电瓶早已彻底耗尽。充上电勉强骑到豪爵店,师傅仔细一看,眉头就皱起来了:“小伙子,这车…是外地骑过来的?” 我说是本地买的。他指着前轮,语气严肃:“你看这胎,鼓了个这么大的包,太危险了!” 又指给我看后脚踏,有明显的焊接痕迹,“这地方焊过,肯定有过不小的磕碰。” 光是换掉这个隐患巨大的轮胎和报废的电瓶,就花了将近一千块,心里挺不是滋味。
后来骑起来总觉得车子没力气,转速上不去。抱着希望,又在闲鱼找了另一家口碑不错的工作室做了个大保养,换了新机油,感觉顺畅了些。心想,好好对它,它也会好好回报我吧?于是又自费换了玛吉斯的后胎,升级了RK的链条,投入了不少。
可问题像影子一样跟着。它越来越频繁地闹脾气,常常打不着火,最让人心焦的是好几次毫无预兆地在路中间熄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载着她在路口等红灯,它突然就没了声息,后面的喇叭声此起彼伏,那份尴尬和无奈,真是难以形容。再多的耐心,也一点点被消磨掉了。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五千块把它转给了别人。
算下来,买车花了九千,后面陆陆续续修车、换件,像电瓶、前后轮胎、链条、各种保养和小毛病,又搭进去快6千块。更让人无奈的是,后来才了解到,里程表也被动过手脚。
这段经历,换来几点实实在在的体会
1. 过户是底线,绝不能妥协。 所谓的“协议过户”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不过户,这车在法律上就不真正属于你,后患无穷。钱可以等,手续必须当场清清楚楚办好。
2. 看二手车,得像检查身体一样仔细,最好带个真正懂行的朋友。别只听卖家说。关键点要死磕:所有手续(绿本、行驶证、车主信息)是否一致且可过户?轮胎要里外摸一圈看有无鼓包裂纹(我的前胎就是血泪教训);车架、发动机关键螺丝有无拧动、修复痕迹(比如那焊接的后脚踏);冷车启动是否顺畅一次着车;发动机声音、骑行起来的动力和换挡感觉;链条、刹车片这些易损件的磨损程度;综合各方面磨损判断里程表是否真实。
3. 远低于行情的价格,往往是陷阱的信号。我那九千块的“好价”,换来的是无法过户、暗病缠身,最终修车钱快赶上购车款了。
4. 拥抱二手摩托,就得拥抱它可能的“脾气”,预留修整预算。尤其是一些年份稍长或有口碑小毛病的车型,买回来一点不收拾是奢望。我那台就是不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去修补。
5. “代找车”服务,信息隔了一层,风险也增了一层。车况全凭中间人转述,出了问题,责任很难厘清。
这台黄龙300,确实陪伴了我和她在桂林最初的甜蜜时光,引擎的轰鸣也曾让人心潮澎湃。只是它带来的麻烦和奔波,也实实在在地刻在了记忆里,修理店的长椅,都让我坐出了感情。它走了,留下一声叹息,也留下这些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机油传感器坏了 骑了2百公里 机油只有一半了 哈哈哈
其实是继电器坏了
成色哈哈哈哈
保险
就是断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