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半,南京六合的路灯刚亮起暖黄的光,我跨上停在楼下的升仕368K。车把上的液晶仪表闪了下自检灯,拧动油门,单缸发动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像蓄势待发的猛兽轻轻伸了个懒腰。今晚要去秦栏镇的孝亲文化园,导航显示全程八十多公里,一个半小时足够。
出了城区,金江公路的车流渐稀。升仕368K的车把调校得顺手,单手扶把也能稳稳把控方向,腾出另一只扶了扶眼镜,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扫过来,比空调风清爽得多。过了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路牌换成了安徽的字样,两侧的路灯变成了间隔稀疏的矮杆灯,光柱在柏油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乡间公路多弯道,这正是368K的强项。压弯时车身倾斜角度恰到好处,轮胎抓地力扎实,过连续S弯时几乎不用刻意减速,油门随拧随有,动力输出平顺得像淌过鹅卵石的溪水。有段路正在修补,临时铺的碎石子硌得车胎沙沙响,但车把反馈清晰,稍微修正方向就稳稳通过,比以前骑过的街车灵活太多。
快到秦栏镇时,路两旁的稻田泛着暗绿的光。打开远光灯,光柱刺破夜色,能看到田埂上偶尔窜过的萤火虫。这时候才觉出368K的动力储备有多足——超车时深拧油门,转速表指针猛地往上跳,推背感瞬间涌上来,超过慢吞吞的拖拉机只用了两秒,超车后回正方向,车身稳得像钉在路面上,没有一丝多余的晃动。
九点整,导航提示已到孝亲文化园附近。停在园区入口的停车场,熄了火才发现手心微微出汗——不是累的,是兴奋。支起侧撑,绕车走了两步,后减震的余震还在膝盖处留着点感觉,这大概是它唯一的小毛病:过减速带时震感偏硬,长时间骑行下来,屁股和腰有点发酸。
孝亲文化园比想象中热闹。晚上不闭园,不少当地居民在里面散步。朱红色的牌坊在景观灯映照下透着庄重,孝子湖的水面倒映着孝善塔的轮廓,塔尖的风铃偶尔响一声,在夜里格外清越。沿着“寿昌寻母路”慢慢走,石雕上的故事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忽然想起刚才骑368K时的畅快,原来安稳的旅途,和古人寻亲时的执着一样,都需要靠谱的“伙伴”加持。
坐在湖边的石凳上,看远处百善园的灯笼连成一片暖光。摸了摸368K的油箱,发动机余热还没散尽。这趟夜骑,它没掉链子:加速时的强劲、过弯时的灵动,甚至是超车时那股子“不拖沓”的劲儿,都让人觉得踏实。若说遗憾,就是后减震太“硬朗”,要是能再柔和点,长途骑行会更舒服。
十点往回走,出园时遇到个遛弯的老爷子,盯着我的车看了两眼:“这摩托看着精神。”我笑着拧了拧油门,368K低低地应了一声,像在打招呼。返程一路顺畅,只是刻意放慢了速度,晚风穿过头盔的透气孔,带着孝亲文化园的草木香。
回到六合时已近午夜。把368K停回车位,摸了摸发烫的排气管——这趟夜骑,它载着我穿过夜色,也载着对一份古老文化的敬意。或许下次该白天再来,看看阳光下的孝亲文化园是什么模样,当然,还得骑上我的368K,毕竟,好风景和好座驾,从来都该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