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摩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爱喝豆汁儿的老朋友——金卡纳练习生。2025车企互相内卷,新车轮流发布,二手市场上也在暗流涌动,小编最近也关注了两款 400cc 街车中的热门选手,定位和性格差异明显,适合不同需求的玩家。接下来带大家从价格、性能、操控、性价比、后期维护、保值率六个方面,深度对比二手川崎 Z400 和本田 CB400F。
价格:二手市场的 “价格差”
二手价格受车龄、里程、车况(如是否改装、有无事故)影响,整体呈现 “本田略高,川崎更灵活” 的特点:
川崎 Z400:3-4 年车龄(里程 1-2 万公里),二手价约1.4-1.6-1.8万元。
本田 CB400F:3-4年车龄(里程2-3 万公里),二手价约1.68-1.98 万元。
核心差异:本田新车溢价更高,二手市场 “抗跌性” 更强,同车况下车龄相近的 CB400F 比 Z400 贵 2000-5000 元;Z400 的二手价格浮动更大,若能接受稍长车龄(如 4 年 / 3 万公里),性价比优势会凸显。
性能:“暴躁” 与 “平顺” 的博弈
两款车均采用直列双缸水冷 400cc 发动机,调校风格截然不同,直接影响驾驶感受:
操控:“灵活激进” VS “稳健舒适”
操控是两车差异最明显的维度之一,直接关联驾驶场景的适配性:
川崎 Z400:整备质量仅 168kg,比 CB400F 轻 6kg,车身更紧凑,市区钻缝、低速掉头异常灵活。车架刚性调校偏运动,弯道支撑性强,压弯时车身跟随性好,路感反馈清晰(甚至有点 “硬”)。前叉(昭和 37mm 正置前叉)和后减(中置单减)设定偏硬,过减速带或颠簸路面时震动传递较直接,适合铺装良好的山路或公路。
本田 CB400F:整备质量 174kg,车身略大,重心分布均衡,低速骑行稳定性优于 Z400(新手更易上手)。车架调校偏舒适,弯道侧倾稍缓,适合 “悠闲压弯”,激烈驾驶时支撑性略逊于 Z400。前减震容易漏油(昭和 39mm 正置前叉)和后减滤震效果更好,城市通勤或长途骑行时舒适性更突出。
总结:Z400 适合喜欢 “劈弯”“钻车” 的激进玩家;CB400F 适合注重日常通勤、长途舒适性的稳健用户(新手友好度更高)。
性价比:“配置” 与 “耐用” 的权衡
二手性价比需结合 “价格 + 性能 + 配置 + 可靠性” 综合判断:
川崎 Z400:
优势:同价位下动力更强、操控更激进,标配滑动离合器(降挡更平顺,防抱死),仪表 LCD 彩色屏(信息显示更丰富,带档位提示、油耗统计)。
短板:配置上无明显劣势,可靠性口碑略逊于本田(长期高负荷使用后,小毛病概率稍高)。
本田 CB400F:
优势:可靠性 “天花板” 级,发动机故障率极低,适合 “糙养”;仪表虽为单色 LCD,显示逻辑清晰,维修成本低;车身配件通用性强(如灯具、刹车泵),后期找替换件更方便。
短板:动力调校偏保守,滑动离合器是 “选装”(部分二手车主可能未加装,降挡顿挫感略强)。
总结:追求 “动力 + 配置”,Z400 性价比更高;追求 “省心 + 耐用”,CB400F 更值得入手。
后期维护保养:本田更 “省钱”
两车差距主要体现在配件价格和保养周期:
川崎 Z400:小保养(机油 + 机滤):400-500 元(需用全合成机油,如川崎原厂或嘉实多极护),保养周期 5000km。大保养(加空滤、火花塞等):800-1000 元,周期 1 万公里。配件价格:原厂配件偏贵(如前刹车片约 300 元 / 套,大灯总成约 800 元),部分配件需通过川崎 4S 店订购,等待周期长。
本田 CB400F:小保养(机油 + 机滤):300-400 元(可用本田原厂半合成或全合成,兼容性强,甚至可换性价比更高的第三方机油),保养周期 5000km。大保养:600-800 元,周期 1 万公里。配件价格:原厂配件更便宜(前刹车片约 200 元 / 套,大灯总成约 600 元),本田售后网点覆盖广(三四线城市也有网点),维修便利性远高于川崎。
本田 “抗跌”,川崎 “流通快”
本田 CB400F:“本田” 金字招牌 + 低故障率,二手市场需求稳定,尤其素车(无重度改装)转手极快,基本挂出 1-2 周内可成交。
川崎 Z400:运动属性强,受年轻玩家追捧,改装潜力大(如改排气、轮毂),改装得当的二手车也能快速出手;贬值率略高于本田。
总结:若计划短期持有(1-2 年),两车保值率差距不大;若长期持有(3 年以上),CB400F 的 “残值” 更高。
终极建议:按需选择,拒绝 “一刀切”
选川崎 Z400:适合喜欢 “驾驶激情”,常跑山路、公路,追求动力和灵活操控,且能接受稍高维护成本的玩家。
选本田 CB400F:适合注重 “省心耐用”,以城市通勤、长途摩旅为主,新手或追求舒适性的玩家,长期使用更划算。
两款车都是 400cc 级的 “标杆”,没有绝对优劣—— 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使用场景选择,才是最理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