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说现在这摩托车市场,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以前大家说起大排量仿赛,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进口就是合资,国产车好像总差那么点意思。 但最近这几年,局面还真不太一样了。 有些品牌闷头搞技术,一点一点把距离拉近,甚至某些车型,已经能让人眼前一亮了。
就比方说最近关注度不低的那台QJMOTOR赛921 Pro,2026款。 价格放在那儿,六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说便宜不算便宜,但你要看看它给了什么——四缸水冷加油冷的发动机,排量拉到921cc,前后ABS都配齐。 光看纸面,已经有那味儿了。 其实这台车最打动人的,未必是参数多漂亮,而是它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做得挺到位。 比如那个车身漆面,实车看上去质感很扎实,光照强一点的时候颜色还会微微变,蓝里面透出点紫色,偶尔又带些金属金的折射,一点也不单调。
骑上去的第一感受是座姿没有想象中那么战斗。 很多仿赛为了追求极致的运动感,把人“摁”在油箱上,骑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疼。 这台车倒是拿捏得比较均衡,官方叫“双姿态三角”,说白了就是通勤不至于太累,真要跑山或者下赛道,身体也能趴得下去。
它的发动机声音也挺有辨识度。 四缸机那种高转哨音,配合排气回火轻微的“砰砰”声,拉高转的时候确实让人兴奋。 我在一段封闭路试过三挡破百,转速爬到八千以上,声音扎实但不炸耳,路人还真有回头看的。 电控方面没有含糊,博世双通道ABS,介入时机调得偏后,留了点操作空间给有一定经验的骑手。 滑动离合也是标配,急降挡时后轮不会有明显的锁死或者顿挫,车身动态比较稳定。
仪表的显示信息很全,时速、转速、油温、电压甚至圈速都能同屏展示,还能连手机显示歌词。 虽然不是多大个事,但等红灯的时候确实没那么无聊。
车架是环抱式双翼梁的结构,整备质量215公斤,听起来不轻,但重心集中,实际骑起来操控不算笨重。 倒立式前叉和中置多连杆后减震都支持调节,出厂设定偏中性,走街过坎不颠,激烈驾驶也能撑得住。 刹车系统用的Brembo卡钳,前双碟后单碟,手感线性,不用很费力就能有不错的制动力,ABS反馈也不突兀,是属于能给骑手增加信心的那一类。
保养方面,官方给出的周期是首保一千公里,之后每五千公里一次常规保养。 机油机滤加起来不到三百,其他易损件价格也算透明,比同排量的进口车低不少。 核心部件提供了四年或者六万公里的质保,这点对不少人来说是个定心丸。
价格方面,现阶段的活动价比原本的指导价降了两千,还送原厂竞技风挡、快速换挡和防摔块。 快排升挡反应挺干脆,只要油门开度够,挑一下就能完成换挡,转速掉落控制得不错,出弯再加速衔接顺畅。 也不是说这车就完美了。 835mm的座高,身高如果低于一米六五,骑起来可能有点吃力。 油箱十六升,百公里综合油耗差不多五升出头,续航基本就在三百公里左右,跑长途需要规划好加油站。 原厂配的轮胎性能够用,但如果真要下赛道,建议换更高规格的热熔胎,否则大油门出弯的时候,后轮可能有点抓不住地。
但从整体来看,这些都不算硬伤。 毕竟这个价位段的车型,多少都得做些取舍。 它把成本主要花在了发动机、车架、电控这些核心部分,外在的装饰性配置没那么夸张,反而显得实在。
很多人之前也在纠结,说这个预算要不要考虑二手进口公升级。 但二手车辆况不透明,年份长了电控也落后,维修保养成本更高。 相比之下,新车至少有完整的售后和质保,骑起来更省心。 现在这款车关注的人不少,等车周期有点长,部分原因是钛合金排气和芯片供应比较紧张。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厂家没有因为订单多就赶工交货,品质控制还在优先级。
如果你正好想在这个价位找一台能兼顾日常和玩乐的四缸仿赛,它确实是个值得实际去试驾一下的选择。 骑一圈,听一听高转的声音,感受一下换挡的响应,说不定你也会觉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