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摩友总调侃我:“摩旅不整个大排量ADV就算了,连头盔手套都选‘入门款’,不怕半路掉链子?”直到我骑着贝纳利302S,戴着GSB 361GT头盔、攥着赛羽MC146手套,从重庆跑了趟贵州环线,1200公里山路+国道跑下来才发现:对非“极致硬核玩家”的普通人来说,摩旅的“好搭子”从不是“越贵越好”,而是“刚好适配你的需求”—这三件“入门装备”,反而帮我把旅途的“麻烦”都滤掉了。
贝纳利302S:不是“摩旅神车”,却是“新手友好的靠谱队友”
最受争议的就是这台贝纳利302S。有人说“双缸街车跑长途太累”,有人嫌“没有ADV的高离地间隙,烂路容易磕底”,但跑完全程我却觉得:它的“不完美”,刚好适配我的摩旅节奏。
300cc双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6kW/11000rpm,最大扭矩27N·m/9000rpm,动力不算猛,但“够使”——国道超车时拧油门有底气,山路爬坡不用频繁降档;街车的坐姿比ADV更舒展,连续骑3小时腰不酸,不像有些仿赛“蜷得慌”;14L油箱按3.2L/100km的油耗算,续航能到430公里,沿途加油站多的路段,不用刻意找油站“续命”。
最意外的是它的操控:17寸轮毂+倍耐力天使胎,压弯时抓地力很稳,贵州的盘山公路上,我敢放心把车身倾斜到合适角度;离地间隙虽不如ADV,但沿途遇到的非铺装路都不算极端,放慢速度就能过,没出现过磕底的情况。唯一的小缺点是震动——8000转以上手把会有点麻,但摩旅很少长时间维持高转,把转速控制在6000-7000转,震动几乎可以忽略,反而双缸的声浪在山谷里回荡,比单缸多了点“骑行的仪式感”。
GSB 361GT头盔:不是“碳纤维顶配”,却把“透气+视野”做到了刚需上
GSB 361GT算不得头盔里的“高端款”,但摩旅时最刚需的“透气”和“视野”,它却做得很到位。
先说透气:头盔侧面和顶部共6个通风口,国道上开着通风,风能顺着通道吹到头顶和脸颊,30℃的天气骑下来,头顶也没闷出满头汗——之前戴过朋友的“全封闭复古盔”,骑1小时就闷得想摘下来,对比之下才懂“透气”对长途摩旅多重要。
视野也够宽:大镜片设计,左右转头时不会被头盔边缘挡住视线,过弯时能清楚看到前方路况;镜片带防雾涂层,清晨山区起雾时,也没出现过“镜片糊住看不清”的情况,安全性直接拉满。还有个小细节我很喜欢:头盔内衬能拆洗,跑了几天满脸汗,回家把内衬拆下来洗干净,下次戴还是清爽的,比那些“一体内衬”好打理多了。
赛羽MC146手套:不是“赛车级防护”,却把“防滑+护腕”贴到了骑行里
大家常说“手套是骑士的第二双手”,这话一点不假。赛羽MC146手套最让我惊艳的,是它的“贴合度”和“防护细节”。
掌心是防滑麂皮材质,攥着302S的车把,就算出汗也不会打滑,尤其是雨天捏刹车、拧油门时,手上的力道能精准传递,不会有“虚位”;食指和中指指尖能触屏,想调导航、接电话时,不用摘下手套,冬天也不用冻手——这点对摩旅太重要了,之前戴过不能触屏的手套,每次看导航都要停车摘手套,耽误时间还麻烦。
护腕部分是弹性面料,能牢牢裹住手腕,遇到颠簸路面时,能缓冲一部分震动,避免手腕酸;指关节处有隐形护具,虽然不是“硬核装甲”,但日常骑行遇到小磕碰,也能起到保护作用。1200公里骑下来,手套没出现过缝线开线的情况,掌心也没磨破,性价比比我预想的高太多。
跑完全程我才明白,摩旅装备的“好坏”,从来不是用“价格”和“级别”定义的。那些被调侃“入门款”的贝纳利302S、GSB 361GT和赛羽MC146,没给我掉过一次链子:302S的动力让我在山路和国道间从容切换,GSB头盔帮我挡住了风与雾,赛羽手套让我攥住了每一次刹车与油门。
比起“为了面子选超出预算的装备”,不如选“刚好适配你骑行风格和需求”的搭子——毕竟摩旅的快乐,是风吹过脸颊的自由,是看到美景时的惊喜,而不是“我的装备比别人贵”的优越感。如果你也想尝试摩旅,却纠结“没好装备不敢出发”,不妨试试从“够用就好”开始:有时候,简单的搭配,反而能让你更专注于旅途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