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摩托车市场这些年冒出不少新牌子,但能把传统元素做出特色的产品真不多。 当很多厂家还在照着美式巡航摩托的粗壮样子做车时,有款国产双缸摩托悄悄火了起来。 它没挂满镀铬装饰,也不追求夸张的肌肉线条,反倒用带着中国味道的设计,在停车场里比某些进口车更招人注意。
这辆被大家叫做"移动中式庭院"的摩托,最抢眼的是车头那对圆形LED大灯。 跟普通摩托的机械透镜不一样,设计师在灯的外圈刻了一圈回纹图案。 暖黄色的灯光亮起来时,跟中式庭院里挂的宫灯特别像。 这种效果可不是随便弄出来的,研发团队说了,光是灯的模具就改了十七次,一直改到金属切割精度达到0.01毫米才定下来。 再看车身侧面,油箱的形状圆润得像被水冲刷多年的鹅卵石,表面"苍云"两个字用烫金工艺做成书法飞白的样子,搭配黑色和青色两种暗色油漆,大太阳底下能看到类似瓷器上的那种层次感。
坐到驾驶位置上,才能体会到细节设计有多贴心。 车把的形状像鸟翅膀,倾斜的角度是算过的。 身高170厘米的骑手正常握住时,小臂和地面大概成四十五度角,连续骑两小时不会像骑普通巡航摩托那样肩膀脖子发酸。 双座座椅的缝线是云纹图案,表面蒙的皮子是经过多次处理的牛皮,中间垫着记忆海绵。 后排乘客的腿前至少能伸三根手指,不会觉得挤得慌。 尾灯设计成如意的样子,刹车时红色光带会顺着车尾弧线一道亮起来,晚上骑在路上就像古画里盖的红色印章
。
动力系统的表现带着东方味道。 498cc的双缸水冷发动机在怠速时,气缸工作的声音像老茶馆里弹的三弦琴,没有单缸摩托那种突突声,也不像某些日本摩托追求高转速的吼叫。 实际测试显示,这个发动机在6500转时能输出37千瓦功率,配上六档变速箱,滑动离合器让换挡顺滑得像丝绸在竹竿上滑动。 不过工程师说了,因为排气管设计的问题,车速超过110公里每小时时,后轮抓地力会稍微下降,这样的调校可能是为了让中低速骑行更稳当。
油耗方面给了车主不少惊喜。 综合路况测试中,每百公里油耗大约3.9升,17升的油箱足够跑三百公里的城际通勤。 有经常跑杭州到莫干山线路的车主记着:加满油出发时油表指针接近最低刻度,往返经过三个加油站都不用加油,最后还能再跑四十公里。 当然这是开得比较温柔的情况,如果一直保持高转速,每百公里油耗会到5升。
对新手来说,198公斤的重量比较好对付。 在二手车市场见过同级别的美式巡航摩托,熄火后扶起来得费老大劲。 这辆车在窄的地下车库转弯时,单脚点地就能转方向。 前减震和后减震配合得不错,过减速带时震动很小,后排乘客不会觉得颠得难受。 不过刹车调校有点平衡问题,前刹车力度挺强,但后刹车得早点踩。 有次在工地附近压过碎石路,后排女士没及时抓紧扶手。
关于操控的质疑,这辆车表现不一样。 1520毫米的轴距让转弯半径只有2.3米,跟普通SUV差不多。 有女骑手在古镇石板路上骑着它穿过人群,单手扶把躲人的动作挺轻松。 车架用高强度钢管编的,满载两人压过减速带时没有异响。 需要适应的是油箱和侧板的接缝,仔细看有零点五毫米的间隙,建议别停在有树枝的地方。
这款车的研发过程有段故事。 据说最初设计考虑过美式子弹头造型,但用户调查时超过七成的人更喜欢含蓄的中国风格。 设计团队专门去了苏州园林博物馆,研究月亮门和窗户的比例,最后把传统花纹变成现代工业设计。 油箱的青色油漆调了十二次,才做出像宋代瓷器那样的颜色。 排气声音也经过特别调整,在保证低转速扭力的同时,保留了类似古琴余音的特点。
市场反馈里有组有趣数据:买车的三十岁以下用户占四成,比其他复古摩托高很多。 有做文创设计的人分享了改装方法:在原厂座椅上加了可拆的竹编侧包,这种搭配在网上得到很多点赞。 更让人意外的是,不少国外经销商开始关注这款产品,虽然没有正式出口,但在东南亚华人圈有了二手车需求。
骑行圈有个说法:好车得满足三种需求,代步实用、结构可靠、骑乘有情感共鸣。 傍晚时,停在咖啡馆门外的这款摩托总吸引人看,有人喜欢它的暗色质感,有人研究尾灯的文化意思,还有小孩追着看灯为什么会亮。 这种不只是交通工具的魅力,可能是现在机车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