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摩托车榜单揭晓 原来霸主变成了它

更新于6分钟前

2025年的中国摩托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这一年,两个关键数据折射出行业的双重面貌:1-8月全国摩托车总销量1485万辆,同比增长9.6%;但国内市场销量560万辆,同比下降超6%。 这一增一减背后,是中国摩托车产业从代步工具市场向休闲娱乐市场转型的真实写照。 

九月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第十六万平米的展区内人潮涌动。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这里举行,四天展期接待观众达25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4万人次,更有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3861名国际观众前来赴会。 展馆内,950家企业带来的超3000台展车填满了每一个角落,发动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这个行业特有的交响乐。 

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在此同台竞技。 本田全球首发两款CB系列四缸车型,钱江摩托带来12款新车,其中赛800RS凭借WSBK赛事技术成为焦点。 奔达推出的V缸电子离合器技术,彰显了国产品牌的技术实力。 而电动摩托车整车参展商数量较上届增长60%,智能科技与配件参展商增长20%,直观展现出产业转型的强劲势头。 

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2025年1-2月,中国摩托车整车出口量265.75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32.95%,出口额突破16.71亿美元。 在欧美高端市场,大排量车型增长超70%,出口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展会现场的专场采购推介会上,来自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的采购商发布了上百个采购需求,意向金额达3.2亿美元。 

国内市场则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明显特征。 虽然整体销量下滑,但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市场快速增长,250cc以上车型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 消费者对摩托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出行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和娱乐化。 仿赛车型的高人气,反映出消费者对速度、激情和个性化外观的追求。 

四月在北京举行的摩托车展览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提出,中国应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施摩托车以旧换新、取消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等措施,并特别呼吁放开禁限摩政策。 这些建议指向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政策瓶颈,也揭示了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方向。 

行业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上,也体现在文化层面。 重庆摩博会期间,组委会联动往届CIMA骑士开展“女童助学公益行”,资助偏远地区共40名困境女童。 还有“劳动骑士节”活动,从全国快递、外卖骑手中遴选6名优秀代表,彰显摩托车在灵活就业和城市服务中的社会价值。 这些活动试图重塑摩托车的社会形象,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的载体。 

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新的销售增长点。 展会与天猫、抖音电商达成合作,四天展期内国内电商成交金额达2.25亿元人民币。 同时,“CIMA中国荣誉制造”官方直播间通过22场品牌直播,向全球推荐中国制造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助力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 

中国摩托车商会会长左宗申在重庆论坛上指出,全球摩托车产业迎来增长周期,中国产业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 他认为,智联化、网联化、电动化是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 但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行业内卷等挑战。 

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标准升级可能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 电动摩托车发展瓶颈依然存在,技术迭代缓慢,短期内难以逆转下滑趋势。 这些问题犹如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从业者前路并非一帆风顺。 

夜幕降临时,重庆摩博会的无人机秀表演在天空勾勒出“摩托之都”四个大字。 这不仅是重庆的城市抱负,也是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整体愿景。 从代步工具到休闲娱乐,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中国摩托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 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乎整个产业能否在变革中抓住新的机遇。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