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多个网约摩托车平台在三、四线城市悄然上线,以“公里5元起”的低价和灵活穿行优势迅速走红。这一新兴出行方式在填补短途出行空白的同时,也因安全监管缺位、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引发不少争议。
低价与灵活成为最大卖点
“花6元就能坐摩托走街串巷,比打车快多了”“摩托车在高峰期不会被堵,价格还便宜不少,我觉得比网约车方便”……一些网友直言,网约摩托车凭借低价、灵活的优势,迅速成为老城区、乡镇等区域的“通勤优选”。在一些城市老城区或乡镇地区,道路狭窄、停车困难、路不好走,骑车不便通行,而3公里及以内路程较短,网约车司机不愿接单,共享单车又受限于体力和天气。这种情况下,网约摩托车完美覆盖“骑车太远、打车太贵”的出行区间。
选择摩托车通勤的群体有着各自的故事。一位每天跨城通勤的男子分享了他的经历:早上6点20分,他骑摩托车从黄冈家中出发,大约20分钟后到达黄冈西站。7点06分乘坐“新城快线”列车,7点32分到达武汉东站。最后,他再开车前往公司,通常8点10分到8点30分之间可以到岗。这种组合通勤方式相比纯开车每月能节省1000多元,而且更轻松安全。
在北京后厂村工作的赵亮也深刻体会到摩托车带来的效率提升。他坦言:“从家中走到公司大概18公里,开车约25分钟可以抵达后厂村,但是从进入后厂村路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这两三公里的路程,最少也要40分钟,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多小时。”而骑摩托车,从家到工位只需要30分钟。
随着摩托车数量的增加,摩托车社群文化也在城市中悄然形成。一些公司内部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摩友群”,同事们经常在群里分享骑行经验和趣事。在百度等公司的地下车库,还设有专门的摩托车停放区域,停放着数十辆摩托车,俨然成了“摩托车展区”。
近年来,摩托车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一改过去单纯作为运输、代步工具的陈旧印象,成为都市白领的一种新生活方式:通勤、跑山、短途旅行……据央广网报道,自2019年起,我国摩托车销量逐年猛增,2022年上半年全国摩托车新注册登记534万辆,相比两年前同期数据翻了一番。
女性骑手的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摩托车手数量明显增加。根据北京市各驾培机构的招生统计数据,近一两年考摩托驾照的人明显增多,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基本达到1∶。一位女性摩托车手分享道:“家人确实需要说服,但好在花的是自己的钱,可以先斩后奏,他们也没办法。”
对许多女性来说,摩托车不仅是通勤工具,也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禹菲成为一名女骑后,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报完名之后,抖音就给我推了很多女骑的视频,看到很多小姐姐的身材,就想着自己那么胖骑车会不会太丑,于是就开始了减肥。”从前禹菲140斤左右,后来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3个月后就减了40斤。
安全与监管的挑战
然而,与摩托车出行频繁相伴而来的,是交通违法突出、交通事故增多。多位专家指出,摩托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出现交通违法行为,关键还是驾驶人的问题。从城市交通管理角度来看,可能也与摩托车数量突增而相应管理规则未能及时跟上有关。
在不同城市,摩托车面临的政策环境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南京,摩托车骑行面临诸多限制:“限行区域多到怀疑人生:南京好多地方都禁摩,想骑个车出门,导航一开全是红线,绕来绕去比走路还费劲。”同时,“路权基本靠抢:没有摩托车专用道,天天跟汽车挤一块儿,最烦的就是直行+右转车道,你老老实实等红灯,后面汽车还一个劲儿滴滴你,搞得像你挡了它的道一样。”
冬季是摩托车通勤最具挑战性的季节。一位有五年摩托通勤经验的车手分享道:“月~次年3月是通勤最痛苦的月份,天气冷,骑行体验很差,冬天骑行务必做好防风保暖工作,电暖手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除了保暖,安全措施也要到位。摩托车容错率非常低,容不得你有什么错误。比如你前面有块石头,汽车轧了顶多会伤害轮胎,但同样的速度,摩托轧上去,那就很危险了。
除了实用价值,摩托车还带给骑手们精神上的享受。一位在大厂工作的骑手表示:“每当我忙了一天后在回家路上,头盔一戴,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你就会感觉,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我自己。那种只有摩托车才能带来的机械和速度的快感,真的让人非常放松,能够缓解很多情绪和压力。”
北漂青年子默也有类似感受:“我现在加班晚了,也不用担心没车了。从北苑东路一路往北骑,虽然没有路灯,但那种只有前方路的感受,还让人觉得挺专注的,是种很放松的感觉。”摩托车不仅改变了他的通勤方式,也扩大了他的生活半径,让周末出游变得轻松可行。
网约摩托车的兴起反映了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多样化,但其健康发展仍需解决安全监管和权责划分等问题。对于传统摩托车通勤族而言,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拥堵的城市中寻求着效率与自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