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车文化”从穷人生活交通工具演变成为机车爱好者的玩具!

更新于2022-06-22

机车文化是什么?让人享受优越的驾驶环境,不受约束的禁止,享受风和自由。自从我人生第一次看到摩托车,到步入社会学驾照,了解机车各种性能到现在,摩友群无数,目前国内机车文化能看到 听到的大致来说分三种: 1.骑士精神:爱飙车的见飙车,大呼骑士精神;爱溜车的见溜车,大呼骑士精神:爱助人的见助人,大呼骑士精神。 可见,骑士精神本质上=“本人看爽了”。 这与骑士或精神都没半毛关系。  2.机车改装:讲究个性、追求全自制、追求“异化”。这种“异化个性”与“文化”的本质背道而驰。无论萨满文化、汉文化、海盗文化、部落文化,真正的文化都讲究体现“同化”,找的是共同点。 可见,改装文化=“追求无法形成文化”  3.社会定位:彰显少数派身份,上则秀豪车豪圈;下则秀皮衣纹身壮汉帮。 可见,这些圈子也与交通工具没什么关系。 以上大家看了笑笑就得了😄不要当真,大家乐乐😂

国内缺少所谓“机车文化”吗? 很多人首先提到限摩+禁摩,但我国骑摩托的总数不比外国少,也没形成文化。  外国也有警署也抓违章,也没耽误他们形成文化。  显然,地方开放规定有助于形成机车文化,但目前看关键因素不在这儿。  其次怪罪限制改装。这块确实压制了改装文化。但我国的骑手基数大,改装总数不比外国少,却也没什么风格方向。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没形成机车文化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总是“进口”外来文化、追随并拥护外来文化,因为目前最强的造车国家是外国,不过近年来咱们的国内厂商有待超越国外的前景。人要活个明白,比如读书是为了自由愿景。 比如我国发展核聚变,是为了更具便民愿景。 摩托车作为极致个性品味的一种象征,有理由要求玩家活得通透点,想清楚要从“机车文化”获得什么愿景。

以下转载:@希望这个周末有空  的见解,几乎说到了小编心坎里:很客观。

那么咱们国内真的没有“机车文化”吗?事实上我们是有的:

只是对于“文化”定性不同,除了“共性”以外还要加上:1.可被继承的。2.承载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回忆,无论这回忆是好是坏,是平常还是特殊,但至少有一代人哪怕没接触过,但提起却普遍记得。“文化”的定义里,1和2至少要占一样,也可以两样都有。

回忆一下:那些曾经街头的各种长的差不多又不太一样的红色或黑色的各种125。

已经消失的摩托车返乡大军:

那些田间地头骑着“农用车”的朴实的人们。

那些在山区用台125当越野翻山越岭过泥巴路,技术好的让很多玩家汗颜,但却是只为出村购买必需品的人们。

那些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挂着修锁、通下水、修电器和洗油烟机排风扇的不锈钢箱子的摩托车,甚至还外挂一堆工具。

这些很难说不是我们的“本土摩托车文化”,至少有两代人,一提起红色的125,那...马上场景就浮现在脑海里了,难道不是么?那为什么很多人还说“我们没有本土摩托车文化”呢?

因为说这些的人,或者说在网络上对摩托车有声量的人群,恰恰是这些“本土文化”的圈外人,而我们的“本土文化”在本土人的眼里有那么的普通、不起眼,甚至“底层”、“不上流”。说这些的,是现如今的摩托玩乐人群,当然我也算一半在这个人群内,所以说这个心态我也了解。

1.在个人群内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急切渴望盼望着大众对摩托不要再有偏见、不要再禁了,自己喜爱的玩具,谁也不希望别人说不好。相反靠摩托生活的人群,虽然不是不在乎,但别人骂破天了,我的生活也得有它,因为没别的好选。

2.不但自己的玩具不希望别人说不好,甚至我们还非常希望摩托车有一个甚至更多非常正面的标签式印象。

3.不但希望摩托车有一个或更多正面的标签印象,还希望这标签在本土看起来就像外来的那些“机车文化”一样,看起来是那么的另类和特殊。

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又特别还人见人夸呢?且不说那俩舶来的“机车文化”在其发源地,在普通人眼里也偏负面,至少在发源地过去很长时间偏负面。现如今给摩托车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恰恰是玩乐人群中的一部分,违章被曝光、发生严重事故被广泛传播的,平心而论有几个是通路车、骑车跑通勤或者那些传统的靠摩托车讨生活的?(这一代被资本平台用数据皮鞭抽着去违章的暂且不算。)这些人群也不是不出事,由于安全意识淡泊、受到的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出事的也不算少,即便如此他们心里大多都知道个朴素的道理,出了事生活就受到影响,甚至完了,所以大多连事故都出的很低调。

但玩乐人群呢?不玩的刺激点、个性点、帅气点、有挑战点,如果一样都不占,还玩什么呢?

追求这些的同时又想要很特别的好名声,正是这样的需求,才有不少人一边无视真正的本土机车文化,同时还喊出“我们盼望本土机车文化”“我们没有本土机车文化”这种论调。这和爱打电子游戏,还盼望父母夸自己爱学习的孩子心态没啥区别(否则当年学习机也不会卖爆了)。

不过这心态其实也没什么不对,这种愿望本就是人之常情,只是想实现嘛...几乎不可能,更和文化没什么关系。要我说啊,摩托车本就是交通工具,只有大多数人把它回归到普通交通工具的本质,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在特殊了,至少它的风评就不会再差下去,也才会有再孕育出新的本土文化的土壤。但现在至少网上这情况是反的,讨论的人大多是玩车的,骑摩托生活的没几个有时间讨论,也参与不进来。

加上前面所说的那些心态,才造成了“我们没有机车文化”这一网络表象。

甚至国内老一代的摩托玩乐人群,他们也不上网。

当然,大多数摩友在网上呼吁大家守规矩点,并不是坏事,但想维护好这个玩乐的环境,就是想维护好这个玩乐的环境而已,没必要上升到“文化”层次。

举着创造文化的大旗,这只会让人越来越迷糊,回归玩乐的本源,我们也许就能想明白,无论如何,我们之中有一小部分人劝都劝不住,就算不骑摩托,也会飙汽车、飚自行车玩。还有一小部分人,看似听劝,路上一上头也啥都扔脑后了。

最终只能尽力宣传和管好自己,至于文化,顺其自然吧,咱就一臭玩摩托车的,创造文化的是大众,而不是玩家。

再谈美式机车文化:说实话,对美式机车的了解仅限于文化,因为平时对跑车、咖啡复古、欧洲机车文化比较在行。对于美式机车,仅仅是感受一下文化而已。 提到美式机车,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粗犷,跟精细的日本人和刻板的德国人不同,美式机车总是带着那么一点桀骜不驯。话说世界上没有两辆一模一样的哈雷,这句话还真不是客套话。因为即便是原厂量产的两辆车都有细微差别,因为哈雷很多零件是纯手工打造的,在人工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美国,这样一辆车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虽然喜欢日本四大厂商和欧洲车的人会吐槽美式机车小毛病多,做工不够精细,但是喜欢美式重机的人仍然是深深的爱着她。因为美式重机那种霸气是其他厂家模仿不了的。无论排量多大,外形多酷炫,总是缺少一种美式机车那种霸气和味道。 如同大多数机车文化一样,美式机车在起初也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甚至很多人对机车党的恐惧就来源于美国机车黑帮。后来出现了一些公益性质的骑士组织,例如美国的“反校园欺凌帮”,就是骑士们自发组织,帮助那些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的帮派。虽然他们的造型还是从前那个造型,皮衣、夹克、纹身、雪茄、啤酒、重机加防风镜、瓜皮盔,但是他们的性质已经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也改变了民众对他们的印象。 如今称得上比较纯正的美式机车的厂家在美国本土也仅仅只剩三家了,印第安、哈雷、胜利。虽然哈雷更加广为人知,但是印第安才是真正的历史最悠久的美式机车。

理性看待机车文化:摩托车特有的驾驶感和它带给人心灵的那种自由和飞翔,成了广大摩托车发烧友的向往,形成了今天全世界各地的机车文化。在中国也有像西安、重庆这种富有机车文化精神的城市。最后我倡导富有“骑士精神”的车友,无论是汽车还是摩托车,我们的驾驶体验都是建立在安全驾驶,素质出行上的。不要把人的问题转嫁于车的问题,无论是汽车、摩托车还是自行车,本质上都是交通工具。

总结:所谓“机车文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希望国内不🈲️摩不限🚫摩的时代早日到来……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做到合法改装 不炸街 不飙车 (共勉)为国内和谐的“机车文化”做贡献……

小编也是机车爱好者的一员,经常会约好友跑山小聚,大家和小编来一起共同经营美好驾驶环境吧。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