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摩托范,让你了解机车文化。

更新于2022-06-24

喜欢机车其实喜欢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一种出行方式,一种生活。说到底是喜欢一种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国内外的摩托车文化吧。

一、机车文化的产生

         机车文化起源于19世纪的摩托车,自西方工业革命后,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路发展至今。摩托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自由的象征。经过百余年岁月的洗礼,机车已然脱离了交通工具这一单纯的定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无论是驰骋公路的狂风与自由,抑或狂野不羁的机车服饰,都如同血液般流淌在每一个向往自由,想要摆脱束缚的年轻人身体中。

下面几个时间点,便可大致了解摩托车的产生,机车文化的萌发史。

1)历史上第一辆摩托车归功于西尔维斯特·霍华德·罗珀,他是美国的一位发明家,也是早期汽车和摩托车的先驱制造商。1863年,他建造了一辆蒸汽车—Roper steam velocipede。

2)1885年德国的两位发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威尔海姆·迈巴赫推出了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首辆带有内燃机的木制自行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辆摩托车。因此戴姆勒被公认为摩托车的发明者,鉴于戴姆勒这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他去世后,于堪的休塔特尔广场建立了纪念碑。因为他就是在这个刚才驾驶他的第一辆摩托车的。

3)1896年  英国考文垂的汽车制造公司开始制造摩托车。已经开始量产。考文垂曾是英国无可争议的“汽车城”,当时令全世界为之羡慕。

4)20世纪初  世界三大老牌摩托车企:印第安摩托车制造公司,美国摩托车品牌,生产线在1901至1953年间设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1903年,威廉哈利和戴维森兄弟成立了哈雷戴维森汽车公司、英国凯旋摩车制造公司,英国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由John Bloor于1983年成立。共同开启了现代摩托车历史崭新的一页。奠定了现代摩托车制造技术基础。

5)“一战”和“二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延烧至全球。正是由于世界大战,将摩托车推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英国将摩托车带入战场

此时骑手的任务很简单,仅仅是传递情报而已。一战前英国国防部就和道格拉斯达成协议为其提供300辆摩托车用于装备传令兵,一战爆发后军方开始大量采购道格拉斯的摩托车,直至战争结束,道格拉斯的摩托车总产量已经达到了2.5万辆。凯旋公司就后来居上,直到战争结束,凯旋摩托车的产量一度达到了3万辆,这其中大约有2/3被军方采购(其中最为著名的凯旋H型号由于先进的性能全部被英国军方采购)。

         后来者居上的美国

美国人也在一战前夕大力发展摩托车,早在1901年,美国一名自行车赛车手和一位瑞典商人就在马塞诸塞州成立了印第安摩托车公司,并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共接收了8万多辆摩托车,这其中就有5万辆来自印第安公司,同时还大量出口法国、比利时、俄国等国,为此印第安公司甚至完全放弃了民用市场。但是这一决策却为这个曾经摩托车霸主的消亡埋下了祸根,而这一切还要从1903年讲起,就在印第安公司全力发展之际,一家名为哈雷的公司悄然出现,凭借着被印第安公司放弃的民用市场,哈雷公司抓住时机开疆扩土,数年后哈雷公司拿出了一款引领潮流的摩托车,该车最大的特点就是45度角的V型双缸发动机,这一经典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边斗的出现

早期摩托车执行的是一些情报传递,战场侦查的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完全可以依靠自行车完成,毕竟摩托车作为一个更加稳定的载具平台,本身就有很大的改进潜力,比起自行车更加容易搭载武器。早在一战前夕英国就出现了将机枪放置在车辆横架上的设计,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设计的潜力,在他们眼中摩托车在战场侦查时只需要快速刺探并快速的返回,停下了交战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于是这种设计就被束之高阁,并没有被进一步研究。

到了1908年,一名加拿大士官在演习中为自己的哈雷摩托车安装了一个边斗并装备了一挺机枪,这样一来行驶和战斗就被完美的分割开来,驾驶员只需要全身心的驾驶摩托车,而战斗的任务就可以完全落在旁边边斗上的机枪手身上。到了一战爆发,各国逐渐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并用边斗和机枪将自己的摩托车武装起来。

摩托车在战争中的适用领域很广泛,包括侦察、巡逻、警戒、轻型运输、弹药补给、医护等,而其最主要的职能则是传令通信。

6)机车文化的萌芽-摩托车俱乐部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由退伍军人为主体的摩托车俱乐部诞生了,退伍军人是真正感受到了摩托车带来便利和激情的群体。他们对摩托车有特殊的情感。因此,摩托车俱乐部便成为了情感宣泄和改装交流场所,此时机车文化的萌芽产生了。

7)1924年美国摩托车协会(AMA)成立  这个组织成为了美国机车文化推广与发展的重要推手。由超过30万的摩托爱好者组成,美国摩托车协会通过举行大量的摩托车竞赛类的活动。组织的使命是“在服务会员需要的同时保护以及促进摩托车爱好者的兴趣。将摩托车运动让世人所熟知。在美国摩托车协会的推动下,美国境内各类摩托俱乐部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8)1947年7月3日至6日,霍利斯特骚乱(Hollister Riot)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霍利斯特小镇里举行了由美国摩托车协会批准的 “吉普赛巡回摩托车集会”。7月4日当天,约有500名非协会成员骑摩托车拥进了小镇,在集会现场饮酒社交,一些摩托车手酒后闹事,以至于引起整个会场失控而发生骚乱。尽管骚乱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大,但此次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摩托车手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摩托车手”就等同于“流氓”,与坏人无异。美国摩托车协会随后出面表示,99%的摩托车手都是守法公民,而闹事的就是那“One percenters(百分之一)”。

二、机车文化大发展

英式机车文化--咖啡骑士

1938年在伦敦街头,标榜24小时营业的Ace Cafe开业了。这里聚集了不少的年轻人,他们并不认识,吸引他们聚在一起的除了时下最夯的音乐,还有年轻人最爱的摩托车。

二战结束后,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士兵回到自己的家乡,当初在Ace Cafe聚集的年轻人对机车的热情不减,对速度的追求更炽热了。当时能够量产的摩托车所能提供的速度不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只有改装一途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单座,低手把,风罩,引擎性能改装。在他们心中跑得快才是第一位。在这种环境和时代的背景下,Cafe Racer 很自然的就出现了。

Cafe Racer起初为了追求速度而生,Rockers们痴迷于MotoGP(一项创办于1949年的国际摩托车赛事)那销魂的速度,而将自己的摩托车进行改造,从外形到性能,全面追赶MotoGP战车的脚步,力求将自己的摩托车打造的快上加快。改装完后,Rockers们当然要将自己的心血炫耀一番,地点就在伦敦的Ace Cafe。当然,Rockers并不甘愿静态的展示,毕竟速度才是他们话语权的资本,所以Rider变为Racer,以Ace Cafe作为起点和终点,Cafe Racer就此诞生。

除了机车,领巾、皮衣、防风镜...骑士的打扮也是自成一派,演变成了后来欧洲骑士风格和机车文化的一种主流。

买个普普通通的Norton,普通的Triumph,或者普普通通的Moto Guzzi,经过自己的改装,能达到100mph(大约160km/h)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所有的Cafe Racer们都渴望着这速度之墙能被自己的爱车打破。当时有钱一些的Rockers买到当时较快的摩托车,通过精心改造,终于突破了100mph的速度大关,其他Cafe Racer被远远甩在身后,只能望其项背。速度能够达到100mph的Cafe Racer是极其少数的,不仅要会改,还要有钱。

这些达到100mph的Cafe Racer们不甘于与其他慢悠悠的平凡之辈同名,纷纷要求自立门户。常胜者寂寞,赢得永远都是他们几个。。。所以干脆分离出来,100mph以上的Cafe Racer之间互相比试,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那些速度超过100mph的,就能叫Ton Up,Ton Up就此诞生。

美式机车文化

霍利斯特骚乱事件之后,彻底改变了美国公众对摩托车的看法,也是这场风波,催生了摩托车俱乐部的扩展,众多摩托车俱乐部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地狱的天使摩托车俱乐部、歹徒摩托车俱乐部、Bandidos摩托车俱乐部等等。最具代表的便是“One Percenters”(1%)俱乐部,他们狂放不羁,个性张扬,标新立异。

随着摩托车的普及,摩托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机车文化浪潮。围绕摩托车主题的小说、电影、纪录片、音乐、服装等等商业文化迅速发展。

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的摩托车。

导演László Benedek在1953拍摄的一部反映美国非法机车团伙的电影飞车党。作为“摩托公路片”始祖,片中唯一能与马龙·白兰度的魅力分庭抗礼的,不是美艳女郎,而是“当代最传奇的机械发明”--摩托车。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们能逐一检阅当时在美国能见到的几乎所有的机车:诺顿(Norton)、BSA、凯旋(Triumph)、哈雷(Harley Davidson)、雷鸟(Thunderbird)……电影精准刻划出美国青年的乖戾、阴郁、好斗和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形象,被认为“演绎出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心声”,而片中跟随白兰度的机车也同电吉他、朋克、嬉皮风格一起,被烙上反叛标记。

《逍遥骑士》该片堪称是公路片的标杆之作,片中对主题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情节引人入胜,尤其是它的自恋和宿命论,对嬉皮士运动的反思很深刻。彼得·方达的表演就像给该片披上一件精美的礼服,与贝尔特·施耐德的背景音乐交相辉映,编制出《逍遥骑士》这部作品,让观影者融入这趟充满诗意的美国西南部之旅。该片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

1971年的纪录片“on Any Sunday”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摩托车运动纪录片。

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摩托车元素

如果不提及Meat Loaf(男歌手——麦可·李·艾德)我们就不能谈论摩托车风格的音乐。他的1977年专辑“ Bat Out of Hell”将摩托车音效带入了聚光灯下,这一革命性的创意继续激发着众多摇滚乐队的灵感。

60年代,机车文化走向成熟期!摩托车已真正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已完全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围绕摩托车的商业行为更是成为机车文化推广和发展的强力助推剂

第一款带拉链的摩托车皮夹克于1928年由Irving Schott生产。他称之为Perfecto。1953年,Marlon Brando在电影The Wildone中的角色穿着Perfecto皮夹克,从而将其命运视为违法摩托车手的一部分。几十年后,皮夹克成为了整个机车文化的象征,骑士和非骑士都骄傲地穿着。您可以不必是摩托车手,也能感受到皮夹克、牛仔背心和高筒靴的组合是何其酷。

到了1988年,美国每年都会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前夕,举行滚雷游行。数万哈雷骑士都会齐聚华盛顿街头,进行爱国骑行并延续至今。

日式机车文化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摩托车工业就已经起步,1896年日本就开始从德国引进机动轻型自行车并且仿制零部件,可以视作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1908年,一位名叫岛津木酋藏的日本人手工制造了一辆配备396cc排量的两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车,供自己使用,这是日本民间首次开始生产摩托车整车的尝试。

其后日本相继出现了很多摩托车制造企业,例如东发制造所,村田铁工所,甚至马自达的前身——广岛东洋公司都引进并仿制了很多欧美品牌的摩托车,但是技术含量较低,产量小价格高,非普通老百姓所能拥有,一般是作为政府及国家机关使用的交通工具。

1926年到1936年期间,美国哈雷通过出口日本发动机总成,并且委派技术人员指导日本陆王公司生产的方式,日本本土摩托车技术水平得到迅猛提升,1937年,陆王公司生产的VL1200型发动机气缸容量达到了1207.3cc,最大功率达到了21KW/4000转,最大扭矩可达63NM,极速可达97KM/H,如果是两轮状态,极速可达120KM/H。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王生产的边三轮摩托车充当了侵略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战争工具。

二战结束后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战后需要重建社会经济,民众需要大量价格便宜油耗小,结实耐用的小排量民用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极大,此时的日本很多工业企业转而生产民用小排量摩托车,最多时竟然有200余家摩托车制造企业及品牌。此时在日本国内的摩托车市场,产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东发制造所,于1923年创立,此时已经改名为东发公司,他的产品市占率达到了22%,高于当时尚属起步阶段的本田。

东发公司在当时的技术上也领先与本田,其研发的CA系列摩托车产品在当时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赛车领域也硕果累累,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其一直犹豫于扩大生产规模与提升技术储备研发,最终被眼光更加长远的本田所超越,最后退出了摩托车市场,转而生产游艇挂机。

生产轮胎的普利司通,也曾经在战后参与了摩托车生产,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54年普利斯通与富士旗下的一家发动机公司合作,共同组成了普利司通摩托车公司,其风冷两冲程的EA1摩托车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并且在技术研发上有重大突破,其气缸内壁电镀涂层技术就是普利司通所发明,后来被雅马哈,铃木等公司购买了专利技术,这项技术能显著提升气缸使用寿命,是普利司通在摩托车行业留下的重要遗产,1967年,由于四大家摩托车品牌的崛起,普利司通预感在摩托车生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美妙,因而退出了摩托车生产领域,转而回头专攻老本行轮胎行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民间对于小排量摩托车的需求量大增,每年的需求量以40%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商机使得大量日本企业投入到摩托车生产的浪潮当中,最多时竟然有两百多家企业,其中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四家品牌就是在这段时期茁壮成长起来的。

那时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摩托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此时的摩托车由于其便利性,既是普通大众的代步工具,也是恶人的施暴工具。在日本,他们这些骑着摩托车作恶一帮人被开始叫做暴走族。70年代成为社会现象被大家认识。这时暴走族内部也正在起变化,一部分人继续骑摩托车作恶,另一部分人开始用摩托车竞赛。前者通常聚集闹市胡作非为,很快就被定性为黑色势力被一窝端,后者则苦练技术成为日后的飙车族.

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摩托车厂商已经脱离了抄袭模仿的路线,形成了日本机车的风格,更大的动力,更多的气缸数,更好的制造工艺和一如既往的低廉价格。这一切把其他摩托车厂逼上了绝路。本田CB750 1969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摩托车,不久之后,CB750对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所有其他制造商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当Honda CB750在当地上市时,消费者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很美好,不用每天修车,骑着CB750悠闲的去咖啡馆享受阳光午后。

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越发达,暴力的成本就越高,曾经被一窝端的暴走族们不敢在打砸抢,但做出的交通违法行为让人憎恶,此时的暴走族基本和现在我们在大街上遇见的差不多。主要是违反交通,逆行,闯红灯,不带头盔,蛇形骑行,爆音 。甚至会组织新年大暴走,尤其是以富士山周边的巡山道路为集中,霸占道路,恶性堵车,过高速不给钱,强行闯杆等等

中国机车文化

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为加强我军的战斗力,由当时的汽配六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进行试造摩托的任务。当时中国没有制造摩托整车的经验,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只能把目标放在仿制上面。经过初步筛选,选定了德国的迅达普K500,这辆车子曾装配德国部队,久经考验,耐用性高而且工艺难度较低。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硬是让工人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51年8月1日,第一批井冈山摩托车在北京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生产摩托车的能力。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为满足部队作战的需求,参照苏式M72型样车增加边斗,试制出边三轮摩托车,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井冈山”牌边三轮摩托车1487辆。这是我国最早的边三轮摩托车。

在1957年,我国第一辆重型边三轮摩托车由湘江机器厂和洪都机械厂联合制造,这就是影响了好几代人,至今仍在生产的长江750摩托车。作为为数不多的允许边三轮挎斗摩托车行驶的国家,长江750至今仍是摩托车玩家的复古利器。长江750这款车前后有17家企业生产过。

从“井冈山”点燃星火,到“长江”开枝散叶,中国摩托车制造从一张白纸开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战结束以后到50年代,在汽车普及前,主要工业国都曾经历一个摩托车消费高潮,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入摩托时代,日本的摩托车产业也是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新中国一穷二白,整体消费水平落后,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国营企业尝试研制中小排量摩托车供应市场。

1959年,属于地方国营上海自行车二厂,仿制成功捷克佳娃250。于1960年3月制造出第一代幸福250型摩托车。作为一款在军队和民间都能见到身影的摩托车,鲜红色的幸福250型凭借强劲的动力和优秀的质量红遍全国,经久不衰。这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也是挥之不去的时代风景。

1964年,济南自行车零件厂仿制了捷克佳娃50二冲程汽油机,并试制成功了一款轻型摩托车,并有意识地打出了“轻骑”商标,因为当时恰逢国庆15周年,这款车就被命名为为“轻骑15”。轻骑15采用类似自行车的脚踏启动,声音特别大,所以也被称之为“黑老鸹”。黑老鸹今天看上去很简陋,当时的售价是672元,相当于一个三级工两年的收入。这款车一直生产到80年代。虽然还是以军用摩托车产品为主,当时幸福250和轻骑15等车型作为民用市场开山之作,打下了耐用、质优的品牌基础,是日后摩托车产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前辈。

巨变的八十年代 现代产业的基石

1979年10月1日,在建国30周年国庆大典上,5辆崭新的嘉陵CJ50摩托车一字排列,在天安门广场上缓缓驶过。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民用摩托车,嘉陵CJ50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国内摩托车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那时老百姓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而一辆CJ50的售价达到上千元,着实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拥有一辆摩托车,无疑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在1981年,嘉陵与本田公司签订长达十四年的技术合同,在嘉陵的带动下,众多摩托车企业在祖国大地落户,建设、金城、河北邮电摩托车厂、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北京摩托车厂等等诸多企业相继推出了崭新的摩托车,成为改革开放大浪潮里的先锋。

咆哮的九十年代 辉煌春天的到来

1993年是我国摩托车产业值得纪念的一年,我国摩托车生产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生产国,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与中国摩托车公司签订技术合同。1995年,嘉陵、建设突破百万产量大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摩托车车主,摩托引擎轰鸣在街头巷尾。

在世纪之交,摩托车从城市向农村普及,成为乡镇流行的代步工具。不管是在农田旁边,还是春运返乡路上,摩托车都是可靠的助手。摩托车产业也进行着巨大的变革,随着外国机车品牌的进入,我国的摩托车产业竞争激烈。

国内并没有成体系的机车文化

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国内摩托车工业发展滞后很多。摩托车一直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来使用。改革开放后,随着进口摩托车的引进以及国外机车文化的渗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机车爱好者也是同样承受着“反叛”“不务正业”的帽子。还有一些不法份子以摩托车为作案工具,使得摩托车沦为“犯罪盗抢”的帮凶,使得个别城市禁、限摩。这也成为了制约摩托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和国产摩托车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摩托车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向玩乐属性转变。大排量摩托车开始活跃在公路上,摩托车俱乐部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的机车俱乐部多如牛毛,尚处于萌芽阶段,还停留在邀约跑山、旅行或周末聚餐阶段,并未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也没有形成体系的机车文化。究其原因是缺少机车文化生存的土壤和文化积淀。目前尚没发现拿得出手的共性。

我们没形成机车文化,是由于我们崇尚外来文化、追随并拥护外来文化。但国情不一样,不允许拿来主义。

英式机车文化是追求极致速度。美式机车文化是围绕着力量感、暴力这一“共性”构建。日本作为美国的小弟,暴走族机车帮文化,行为共性是炸街、改装共性是翘头翘尾、黑社会这三大共性造就了其“文化”属性。

摩旅是目前中国摩托车文化的主要构成,经过骑手们的努力,大众对摩托车的印象略有改观。国内机车文化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