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车主评:变幻莫测的“发动机运行品质”

更新于2022-08-26

被滥用的概念:“发动机运行品质”

运行品质一直是挂在摩托界车评人口中的常用词汇。一提到发动机就必须说一嘴“运行品质”。评价用词一般都很笼统,比如说运行品质“还行、不错、很好、不咋地、稀烂” 草草带过。

这个模糊的“运行品质”,还总是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说:

运行品质差的发动机质量一定差吗?很多人说宝马的运行品质不好,但追捧的人依然很多 。

那运行品质好的发动机素质就好吗?但整个摩托车产业又能拉出几款发动机大家公认运行品质好呢?

如果公认运行品质好的发动机寥寥无几、凤毛麟角,那么运行品质“好”、“坏”的定义,意义在哪里呢?

汽车媒体为何不谈“运行品质”?

对比汽车界车评,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很少听到对汽车发动机所谓“运行品质”进行评价 ,更多是看到汽车车评人测量车内的分贝数,还有用矿泉水瓶或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车辆各个部位的震动程度。

这时你会发现汽车车评界所用的概念,基本都是与工程界和科学界接轨的词汇,比如“三电”技术,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SOC” ,“麋鹿测试”,“25%偏置碰撞”,“托森差速器”,“ESP” ,“EBD”,“VVT”,“DVVT”。

这些词汇既是商业领域的描述词,也是工程界乃至科学界使用的专业术语,这就使得这些词汇具有非常清晰明确的定义。

上图为麋鹿测试规范简要

比如一个车评人说麋鹿测试70公里每小时,那么这个测试就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的方式放置雪糕筒,间距宽度等等细节都有明确规定。

再比如25%偏置碰撞 ,汽车的速度、角度、碰撞物的形状有明确的规定,中保研的碰撞标准细则写了整整20页。

难道说,“运行品质”是一个经不起推敲、自相矛盾的伪概念吗?

漏洞百出的“运行品质”概念

从汽车界回过头来,就能看到摩托车评界的乱象在哪里。张嘴就讲“发动机运行品质”,“运行品质”的定义是什么?

关注的是发动机的震动?那不同排量的发动机可以相互比较品质吗。

关注的是发动机的声音?那不同排气尾段的发动机可以相互比较吗。

关注的是发动机气门声点火声?那不同缸数气门数的发动机间可以相互比较吗?

如果说运行品质是包含了整车震动的“综合体验”,那么全身裸露的街车,和满身都是塑料覆盖件的仿赛,又可以相互比较吗?

(被不同车身结构包裹的发动机)

如果再继续追问,不同转速下运行品质有区别吗?

你会挑他最差转速下的运行品质说,还是挑他最好的运行品质说?很微妙。

假设以上因素都相同,那不同红线转速的发动机呢?如果一台发动机8500转断油,另一台还发动机15000转断油,如何测量并对比他们的运行品质?

同样一台发动机 震动全都传递到手臂上,和震动全部传递到坐垫,哪一种运行品质更差?

同样是说“运行品质”,不同车评人口中的“运行品质”又是同一个概念吗?

媒体有责任帮助“民间术语“成长明晰

说到这儿问题就明了了,媒体在评价一台车时,如果使用了像”运行品质、转向感、指向性、轻盈性“这类的民间词汇,那么就务必描述清楚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具体概念。

举个例子:评价轻盈性时考虑过逆舵因素么?评价翻身轻盈度时,怎么规范操作才能具有参考意义?有车评人思考过么?

虽然每个车评人对“运行品质”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但至少应该清晰地告诉观众 ,自己对运行品质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因素构成了“运行品质”,这样才有参考价值。

不然每个车评人嘴里民间词汇满天飞,不只是车评人之间对运行品质的认知不统一,甚至可能同一个车评人在过去和现在对运行品质的认知和定义都是不同的,这就导致车评人说了半天水的要死,观众看了半天,一头雾水 。

所谓“运行品质”的一种清晰定义

本文衡量“发动机运行品质”,依赖以下两方面指标:

一、发动机传递给骑手的震动(有条件应使用测震仪)

二、发动机和排气系统共同产生的声音(有条件应使用声学套件+Audition)

震动方面,震动来源可以细分为:

一、发动机经过车架、手把、坐垫、脚踏直接传递给骑手四肢的震动

二、发动机振动间接导致的塑料件、覆盖件、小零件的谐振。

衡量震动体验的角度有:震动的大小也就是振幅,还有震动的规律性,震动频率高低,与频率的集中性。

运行品质在声音方面的声源有:排气声,气门声,点火电弧声,零部件塑料件谐振声。

衡量声音体验的角度也类似:音量,声音的规律性,声音频率,和频率的集中性(熵)

本文提出的定义不一定完全合理,但贵在清晰。丰富清晰化一个民间词汇,其实很简单。

说到这里 其实"发动机运行品质"这个词本身也是不合适的 ,称为"整车动力品质"更合适一点。

因为我们说来说去都是把发动机安在车子上,骑手坐上去测试的,我们都是以车架为媒介,间接的去了解和感受发动机,而不是单独把发动机挖出来,放在桌子上,双手抱住发动机感受它的震动,所以这个运行品质只能说是把动力给到整车之后,车手坐在整车上感受到的运行品质,根本不是单独去讨论发动机本身。

但是我们就不要再给已经这么乱的机车界继续添乱了,我们继续沿用发动机运行品质这个词就好了。

发动机“出力特性”暂不考虑

除了震动和声音外,发动机出力特性似乎也属于运行品质的一个衡量角度,但本文就不考虑了,因为厂商对不同的车型定位,不同的风格,都可能给予不同的出力调教 ,出力特性甚至与排量也有不小的关系。另外,出力特性的变化与发动机的精密度、质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们就不考虑了。

无极300R“发动机运行品质“:声音方面总体好评

作者对300R从起步到拉高转均进行了测试+录音,分析后发现仔细听的话车子会发出三种声音:

第一个是排气声非常容易辨认 。

第二个是风的噪音,骑车的时候风噪一般都比较大 。

第三个像是快速敲打铁片的声音 ,应该是气门和火花塞的声音。

发动机运行品质和风噪无关,排除风噪后,戴着头盔能听到的声音音量主要来自于排气,无极300R传递到骑手耳朵中90%以上的声音能量都是气缸点火和排气的声音,不到10%来源于气门和火花塞运作的声音。

我录制是用insta360绑在胸前收音,属于最接近耳朵的位置 。实际戴上头盔后,气门和火花塞的高频声音会被盔体过滤掉大部分,如果不是故意去听的话根本听不出来。

占主导的发动机点火和排气音量其实很大,也符合300r在网络上流传的原厂炸街形象。对我来说,排气音量在骑第一周会觉得震的耳膜难受,一周后就适应了。

300R声音的音量可以和金吉拉做个对比,我骑金吉拉是一刻都受不了它的排气声音,过于低沉且音量很大,轰得耳膜难受。无极300r音量比金吉拉体验更好,目前属于我能承受的比较大的音量。

300r声音的低沉程度中等,排气声音如果过于低沉,会明显感受到耳膜受到冲击,300r的声音虽然低沉,但没有冲击耳膜的现象。

另外值得表扬的是,300R点火和排气的声音很有规律,两次排气声的中间比较安静,没有明显的杂音 ,无论1500转还是6000转都比较“纯净”。

震动方面:低转速总体好评,高转速总体不佳

无极300r的震动集中在脚踏和双腿,也就是油箱翼子板附近。

坐垫几乎感受不到震动,手把也只有高转时微微麻,长时间驾驶也不会麻手。

有一点需要强调澄清:很多骑街车和仿赛的车友反映手把比较震,其实大概率是因为坐姿不标准,上身重量压在手把上导致的。

无极这台车的震动在6000转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

6000转以上时震感不佳,酥麻的震感开始从脚向上传递到腿、到手把全都震。7000转附近有塑料件共振,双腿能感受到。同时,随着转速和震动加强,骑手会感觉排气声浪减弱了。

6000转以下时总体好评,震动局限于脚踏和双腿,发动机声音也比较好听。

整个转速区间中,骑上无极300R能感受到的震动以“发动机直接传递到车架”的震动为主。此外就只有7000转左右那段塑料件嗡嗡的共振了。

如果避开7000转的共振暂且不谈,那么无极300R的震动能量95%来自于发动机,5%来自于其他部件。这表明整车震感来源单一、纯净、不杂乱,是好现象。

声音与震动共同给骑手传递的信息:“人机沟通”好评

将声音表现与震动表现联系起来,整体给驾驶员的感受其实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评价指标,也是展现出发动机品质的一种能解释得清的方面,我愿意称之为“人机沟通”。

说白了,如果整车运行工况是健康正常的,那么驾驶员感受到的震动与声音就应该反映出机械状态的正常。

反之如果整车机械状态有问题,比如拖挡要熄火,比如转速爆表开始断油,此时车辆的震动与声音肯定和平时不一样,驾驶员即使不看仪表也能感受到转速太低了,或者转速太高了,发动机工况不够健康了。

这种“人机沟通”,或许也可以说是“人机交互”,应当做到两点:

一、整车的声音和震动,要能随着发动机的工况状态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老骑手能听声音分辨转速,靠震动知道当前档位。

二、传递的信息要正确。如果车子明明没问题,转速档位都在正常区间、负荷也不大,但却发出鸡飞狗跳的异常声音与震动,那就会与车手的认知产生矛盾,分散驾驶员的精力。

用这个标准来看待无极这台车,可以说无极300R的人机沟通做的很好。

开这台车会觉得发动机很健壮,不管你怎么折腾它,它震动和声音的表现都在对你说“动力工作正常,请继续整”。

具体表现就是:

一、发动机的震动与产生的声音同时出现。

二、点火间隔的“空闲”中,震动与声音也同时消失。

这种比较“同步”和“纯净”的震动和声音,会让驾驶员觉得,整车的震动+声音只来自于每分钟1000次的缸内点火,而其他各个零件都很安静。哪怕是在点火的间隔中间,也没有什么机械组件产生意外的异响。

除了上述所说声音和震动的同步性与单一性,发动机功能健壮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低转速工况,无极300R的低转动力表现很顺滑,不冲,哪怕从1500转开始拧油门,发动机提速都非常顺滑,没有闯动,声浪与震动在低转速下只是放慢了节奏,也并没暴露出更多的机械噪音。

这就给骑手在起步、换挡、加速操作时,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舒适保障”:无极300R从起步到70公里每小时整个过程,很容易操作得顺滑如单车,不用如临大敌地时刻提防顿挫、脱档、抖晃。

这里需强调一下,发动机低转是否平顺、不抖不喘,依然是由发动机制造工艺决定、由齿轮搭配决定、由喷油图标定技术决定,与“出力特性”这种商业设定无关。

无极300R对比升仕310V

仅论述无极300R一台车,读者可能体感不够精确,我们用310V来对比一下:

无极300R 与 升仕310V对比

在1500~6000转范围里,升仕310V的震动幅度其实更小,声浪音量也更小,但规律性差。

升仕310V震动与杂音种类多,较分散,不集中,即不够“纯净”。

升仕310V在1500转拧油门时,顿挫咳喘抖动,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能平顺起速。

升仕310V需要4500~7500转区间才能平顺,输出稳定,声感安静,震动极小。

说句公道话,升仕的震动幅度、震动强度都很小,尤其是转速上去后高档位巡航很安静,这是一个优点,负荷其巡航车的公路使用场景。而其所谓的运行品质差,体现在细小的声音+震动中包含着“较强的不规律性”。明明动力工作正常,声震却让驾驶员很担心,觉得发动机里面有碎渣子。

总结

无极300R在1000~6000转区间的“发动机运行品质”非常好,声浪宜人,震动规律,低速顺滑,给人一种“健壮、安心”的印象。该转速区间的最高速度大约75公里/小时,足够满足街道市区驾驶,与其街车的定位相符。

无极300R在6000转以上“发动机运行品质”不佳。速度上升,风噪加大,声浪听感音量降低,共振出现,震动加剧,腿手皆麻,配合上“轮胎变果冻”的飘忽感,主观安全感骤减。

无极能做到如此高的性价比,且产销经久不衰,主要是街道中低速骑行舒适。而便宜的代价就是完全舍弃了高速驾驶的体验。懂得了这个取舍关系,为自己的驾驶场景精确选车,才能省钱又不吃亏。

尾声与反思:车评人应该比读者更专业

作为车评人,发视频、发文章充斥占用着网络曝光量,其实是占有了话语权,就理应对言论质量负责。

车评人所讲的话,应该比普通读者想到的多、考虑得多。

车评人思考的深度,也应该超越普通读者的知识范围。

希望未来车评人的论述水平能更具有深度吧。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