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车其实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某一种车,因为改装风格实在很多。复古更像是一种文化属性,一种风格,现在可以说是全民复古,大家都喜欢那一种有点怀念有点旧旧的记忆中的感觉,可能那样确实显得很范并且不是那么浓妆艳抹的出挑,和复古搭上边确实显得有些味道。今天我们就好好说道说道复古车。
常见的复古风格,比如Cafe Racer ,来源于二战后的英国。那时候英国进行城市重建,很多年轻人下班后无所事事,聚集在沿街的咖啡馆里,他们主要的娱乐工具就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摩托车。那时候的赛事摩托车是这样的。
而英国小青年们因为买不起量产的跑车,但是又幻想着自己也能跑的很快,时速100英里/小时是他们的梦想,于是一些经常喝咖啡的骑士(精神小伙)们,就仿照着赛车自行改装自己的摩托,并且自行举办赛事。据说玩法有从伦敦的一家名叫ACE Cafe London(黑桃A咖啡店)出发,从某个地点折返回到咖啡馆,以一曲唱片的时间来计时,也有说法终点为下一家咖啡馆,谁晚到输了请客。
这些浪漫的故事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美好,因为在公路竞速非常危险,事故率高,因此一开始cafe racer是在称呼那些买不起量产跑车的赛道亡命之徒,就是说你不是真正的racer你是cafe racer,是这么个意思,纯纯的贬义词。后来慢慢演变,复古车爱好者不断壮大,形成了一定影响,很多车厂开始重视并且生产了出厂就具备cafe cace风格的车,这个风格就被延续了下来。
因此cafe racer一开始就是因为车友的改装文化流行起来的,是为了跑赛道,速度更快而产生的。所以cafe racer的改装风格——平、短坐鞍,长油箱、锯短的排气,分离手把一是为了减重,而是降低风阻,一开始都是为了赛道而生,后来风格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元素加入进来,车身也不是一味的减轻,但是经典的元素还是保留了下来。顺带说一句,因为英国多雾阴雨的天气,而皮夹克透气又防风,最主要还很帅气,因此小青年们骑车时多穿皮衣,机车配皮衣成为绝配。
Scrambler
字面意思是攀爬者,特点是高高的手把、长避震,高坐高和排气,其实一开始也和赛事有关。最初英国北方一家叫scott的厂商举办了越野赛事就叫scott trail,后来南方的摩友也举办了越野比赛,名字用了scramble这个词,这就是scrambler词的由来。后来英国车厂,凯旋、诺顿都开始重视这个风格,出产了相应风格的车型。所以scrambler一开始也是为了赛事,高手把、高避震可以让车手在越野时有效缓解颠簸,站立骑行,高位排气可以保证过涉水路边不会淹没排气,高位泥洼保证了小石子不会卡在轮胎和泥瓦之间。可以说这样的改动完全是出于实用的考虑。
后来车厂陆续推出scrambler车型,直到1976年雅马哈推出一款叫XT500的车型,出场及巅峰,一经问世就超级火爆,产品力独一档,直接把其它车厂直接打得没有脾气,再没人愿意生产scrambler。
雅马哈XT500
张国荣主演电影《纵横四海》
直到06年,还是凯旋重新启动了攀爬车型的重出江湖,名字还是scrambler,经典的元素也全部保留了下来,007在“无暇赴死”中更是驾驶了这台scrambler 1200在片中飞天遁地。
Tracker
Tracker车型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到70年代,现在我们所说的Tracker多数是指Street Tracker。最初Tracker车型的雏形出现在AMAGrand(是一种泥地环形赛道绕圈赛)全国冠军赛。缔造了赛事传奇的骑手们将Flat Tracker带至众人的视线内。现在的Tracker车型可以看作是对Flat Track赛车光辉岁月的一种致敬和缅怀。
Street Tracker通常会从一个现成的的摩托车(如XS650)进行改装。想要打造这一风格,需要几个基本要素。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宽把去使得Tracker能有更好的转向操作;接下来是小油箱,许多Street Tracker是模仿最经典的Flat Tracker车型XR750(哈雷戴维森XR750最原始的FLAT TRACK RACE赛车之一)。
定制油箱的两侧朝着的赛车座椅处会逐渐变窄(也就是我们国内常说的细长水滴油箱),形成一个完美的曲线;此外,超短小的仅仅只放得下尾灯的挡泥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看的Street Tracker还必然需要有一个19寸的电镀钢丝圈。最后,你可以做一个运动编号牌以及一些交叉的防撞杆,当然还有拉花。最流行的Street Tracker绝对是Yamaha XS650。它们大量生产于70年代。
Bobber
bobber起源于美国二战之后,因为战场上美军的军用摩托主要就是哈雷,二战结束以后,大量退伍军人将已经退役的哈雷军用摩托车购入,用来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和玩乐消遣的玩具,由于经历过战火洗礼,这些军用哈雷摩托车车况都不太好,损坏严重,而囊中羞涩的退伍军人支付不起昂贵的维修和零部件费用,就自己动手,将不需要的,累赘的没有功能性作用的覆盖件去掉,只保留最基本的车架,发动机等等基本构件,既减少了重量使得操控更利落,也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与传统的哈雷臃肿的外观不同,独具个性。
而后bobber风格随着美国文化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化为欧式、日式、美式bobber风格。美式老炮钟情于V型双缸,巨大的排量、强大的低扭、硬尾是美式传统bobber的特征。
欧洲国家没有V型双缸的执念,所以单缸,V型双缸,V型横置双缸,并列双缸,水平对置双缸,三缸四缸都用。
而传到日本,因为日本人的矮小体型,并且道路并不像美国那么长直,不需要特别大排,更加考虑经济性和低发热量,日式boober在美式bobber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一般使用大单缸或者并列双缸,体积更小巧紧凑,重量也更轻,可以使用更小巧的车架来容纳,坐姿更像在蹲马桶。
Chopper
chopper是1950年代后期,在美国加州出现的一种定制化摩托车。随着bobber拆除改装文化的盛行,有些人逐渐为了更个性而改装摩托车,他们不再为了性能而改装,改装的目的只是为了彰显个性,于是,便有了chopper改装的雏形。
chopper 的区别在于更彻底的修改,特别是车架管和几何形状的修改(通过焊接“切碎”)使得外观和行程更长。
chopper鲜明的特色包括了以下几点,
●夸张的超长前叉
●没有后减震的硬尾车架
●非常高的车把
●超越普通车大小的前轮
1969 年电影《逍遥骑士》的巨大成功立即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了chopper。美国少数几个地区的一小部分爱好者所熟知的亚文化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 1960 年代后期,出现了第一波欧洲chopper制造商,例如“Swedish Chopper”风格,但《逍遥骑士》 使chopper受到广泛关注。
1984 年,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多年来一直使用受chopper启发的造型,发布了“ Softail ”,该设计将后减震器隐藏在发动机下方,创造出看起来很像硬尾的轮廓。这种车架最初是在 Softail Custom 中提供的,这款摩托车从chopper中汲取了许多造型灵感,包括狭窄的 21 英寸前轮。寻找chopper外观的买家有一个合理的量产替代品。
Bratstyle
这个风格来自于日本东京的一家摩托车改装店,店名字就叫Bratstyle,店长的改装风格独具一格,既有点像bobber又一点像scrambler但又不一样,国外的车友总结主要是以下元素:
●弹簧后减震,无硬尾
●平座椅或者低位单人座椅
●挡泥板、整流罩移除、
●迷你的猿车把或者短把
●厚扁平的车胎等等
改装主要的车型有SR400、W800,哈雷的运动者。因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有一定辨识度,在互联网上的广为流传,Bratstyle最终出圈,收到来自雅马哈和宝马官方的合作邀请,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说了这么多我是感觉鑫源真的是复古风格通吃,几乎能改成任何风格。
Mini复古风格
很多小车也是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本田幼兽、本田长颈鹿,春风狒狒等。
还有些是真古风格,比如川崎的W800,贝纳利帝国400等,因为用的机技术是真的老,很多用的还是风冷发动机,同排量马力远小于主流车型,保留卤素大灯,完全是为了照顾小部分对速度没有追求的复古爱好者而存在的。
复古的风格一直在演变,不局限于发动机、避震、排气等等部件的类型,车友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动手改造,很期待我们国家也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从摩托车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很长时间摩托车有着很强的工具和实用属性,所以改装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装杯,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车友们的不断尝试让很多车企得以重视出产一定风格的量产车,最终拓宽了市场,推进了摩托车的演化,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装我觉得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