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流量几乎和利益二字画上了等号,网红迅速敛财的手段,让很多人做起了“一夜暴富”的梦。特别是自媒体这个行业的诞生,让普通人也有了晋升顶流的通道,劳苦大众从来没有离名利如此近过。在流量为王的大浪潮下,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诱惑之下,互联网充斥着大量不择手段吸引眼球的内容,在摩托车行业同样如此,甚至出现了一个新兴词汇“摩媛”。
争相模仿流量为王
在人人都能当网红的时代之下,摩托车圈子这两年的女骑数量疯涨,一是为了赶上这一波风口捞一把,二是为了能够获得能在,各大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炫耀的资本。普通人追名逐利也就罢了,未曾想很多品牌方也愈发的重视流量,甚至是低俗内容吸引的流量,这种做法无疑会加剧这个圈子的恶性循环。其实造就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个是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另一个是广大用户的审美标准。目前的趋势是,认真做内容的不一定能火,但是短裙黑丝扭屁股,卖弄颜值秀身材的,一定会有大把的人围观叫好。
机车和美女的搭配在摩托车行业逐渐占据主流,各大短视频平台因此而崛起的网红数不胜数,正因为这种靠秀身材和颜值而快速的走红方式,让更多的女骑小姐姐争相模仿,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来以此获得流量,这种新兴的群体最近被定义为“摩媛”。
最近火爆全网的,常州机车小姐姐和龙六相撞的事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此次事件也再次将“女骑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不少正规骑行的女骑也被迫躺枪。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家平日刷到的女骑多半都是穿着,黑丝短裙“血肉模糊”的套装,久而久之已经成为这个女骑群体无法摘下的标签,乃至于很多人提到女骑就想到这种网红塑造出的形象。
骑摩托车带护具,应该是作为摩托车驾驶员,对生命起码的尊重,就像开车系安全带一样,成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而各大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各种想要炫技还选择用“肉盾”的人。对这些网红女骑士,或者想要成为网红女骑的人来说,厚重的护具只会掩盖住自己完美的身材,而没了身材似乎就失去了吸引眼球的核心竞争力,不带护具自然顺理成章,铤而走险似乎也不是不可为,因为流量即是王道。
在没有短视频的年代,没有这么多网红女骑,更没有“血肉模糊”的套装,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弊端。其实不仅仅是女骑,公路炫技飙车博眼球的男骑士也不在少数。
有驾照不代表会骑车
穿戴好护具骑行只是保证骑行安全的一方面,规规矩矩骑车才能骑的更长久,何为规矩,又有多少人能恪守规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另外几个非常尖锐问题。
有驾照不一定会骑车,有驾照也不一定会开车!相比汽车驾照而言,摩托车驾照考试太容易,甚至很多地方都有“包过”的现象,考驾照好比走过程一样简单,会骑着走、会停下、会转弯就行。这也导致上路骑行的摩友技术参差不齐,常州女骑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逆行压弯但凡是个有经验的老司机都不会这么干,逆行越线超车在驾考理论知识当中也是明令禁止的,不过很显然当事人把这个抛诸脑后了。最近也有行业资深大咖呼吁,摩托车驾照分级考试的制度,从源头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但似乎想要实施相当难。
再来说说聚众骑车,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全国各地诞生了一股“打卡热”,在摩托车圈子同样如此,所以往往那些网红路段会出现大量摩友聚集。老司机应该都知道骑车的人越多越危险,作为亲身经历过的笔者来说,现在已经很少参加多人骑行了。如上文所述,拿摩托车驾照的难度太小,导致上路骑行的车友技术层次不齐,你技术好守规矩,但你怕不怕猪队友突然给你来一下,就好比这一次常州女骑事件当中的龙六车主,规矩骑行也难逃厄运,这就是人多骑车难以避免的意外。
接着说公路炫技的现象,很显然通常喜欢干这种事的,都是那些喜欢在网络上炫耀的人,拍短视频或者拍照发到网上以此获取关注度。首先公路本来就不是炫技的地方,其次既然选择公路炫技,就要做好随时GAME OVER的准备,因为在马路上谁都做不到万全。而另一个乱象进一步“助纣为虐”,那就是蹲点拍追焦的那帮人,当然他们的初心可能只是为了拍而拍,但未曾想因为他们的存在,让那些喜欢公路炫技的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有着更加强烈的表现欲,增加了风险和意外的概率。同时也因为他们的蹲点,吸引来更多想要被拍的摩友。谁都知道公路不是秀场,但偏偏有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追根溯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流量。
没了敬畏之心,离死神就不会太远了!笔者这些年见过在眼前失去生命的车友,也听过无数类似的事故,虽然都是意外但绝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以这一次常州的车祸为例,如果不是女主角对自信过度的侥幸心理,怎么会干出逆向压弯的骚操作,而这个操作透露出当事人的技术和经验不足,同时直接导致葬送自己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显然她对生命和摩托车缺乏敬畏之心,殊不知胆小才能命长,玩车不是玩命。对大部分人来说,摩托车只是个爱好,无需堵上自己的性命,虽然骑摩托车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违规的行为,但大部分还是会害怕,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
禁摩呼声会越来越高吗
摩托车行业的兴起,是越来越多摩友做出的贡献,这个群体的日渐壮大也让很多地方被列入了“禁摩”的名单,显然越来越多的摩托车交通事故,让有关部门焦头烂额,在没有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之前,一刀切似乎是最简单快捷而且有效的方式,进而各大城市争相效仿。一方面摩托车群体在呼吁社会的关注,要求解禁。而另一方面,各种占据热搜的摩托车事故和相关的负面新闻,也让社会舆论偏向支持禁摩这一方。时至今日解禁的城市屈指可数,加入禁摩的城市却越来越多。
以笔者出身的十八线小县城为例,摩托车乱象丛生,无牌无证驾驶司空见惯,马路上乱窜的精神小伙导致事故频发,鬼火少年“炸街”扰民的现象见怪不怪,每年都有几个未成年人因此丧命,甚至笔者都想呼吁当地有关部门禁摩,因为笔者的一条腿差点葬送在未成年鬼火少年的手上。显然在缺乏管理的地方,摩托车乱象让广大群众深受其扰,如果相关部门出台禁摩政策,叫好的人肯定会占据大多数。而在大城市中,深夜大排量机车扰民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看似频率不高的小概率事件,也让大众对摩托车这个圈子愈发的深恶痛绝。
摩托车作为国人最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小部分不守规矩的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但是负面形象,经过互联网无限放大之后带来的可怕影响力和舆论压力,会让更多的城市将禁摩搬上议程。显然,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摩托车这个圈子从未如此受关注过,如果乱象之因愈演愈烈,禁摩力度必将越来越大。
骑行环境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维护,如今乱象丛生的摩托车圈,我们还能骑到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