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150E使用及改装记录

更新于2023-03-01

  我在22年5月底买的这辆GZ-150。当时并不是在车行挑选的现车,而是在网上看了关于这款车的视频,被其外观所吸引,于是找到当地经销商定了一辆。到了提车的日子,经销商已经组装好了。实车果然不让我失望,外观大气,驾乘舒适。目前已经骑了快两年,总计2.5万公里,除了日常通勤,偶尔也会跑山或者摩旅。

新买的时候,车把是经销商特别改装的,为了让车通过车管所的检查

现在的样子,有点饱经风霜的感觉

——————————————————

  先列一下实际数据,发动机是铃木en150同款的EN3发动机,压缩比8.9:1,使用双缓冲平衡轴,凸轮轴为轴瓦悬浮式,和其他小排量的轴承凸轮轴相比更快,更加可靠静音(即便如此依然哗哗响),最大马力11.8匹/8000r,最大扭矩11.2Nm/6000r,这个数据在150排量发动机中并不突出,但也不算拉胯,毕竟老机器,而且是风冷。

铃木DCP-Fi电喷系统节气门,可以看出来比现款更加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该车的前代GZ-150A使用的是铃木的DCP电喷系统,而豪爵给GZ-150E换装了自己攒的电喷系统,采用三国的节气门和传感器组件,京滨ECU和油泵。孰优孰劣缺乏数据比较,所以也不好说...但各路老车主均表示,诸如低速顿挫等旧问题是一个都没少。

这一部分不但有节气门和传感器,还包含油泵等重要供油组件,豪爵提供的电喷系统将油泵等供油组件移至油箱内

  这里说点题外话,嚎嚼新出的GZS-150不再使用EN3,而是自产的ESR发动机的升级版,这台机器据称师出本田CB系列,最大马力12.7匹/8000r,最大扭矩12.7Nm/6000r,数据上已经来到市售通路150排量的第一梯队,仅次于雅马哈飞致。不过受制于庞大的车重,不论是GZ-150还是GZS-150,实际动力表现都相当一般。

——————————————————

  油耗实际表现介于2升和2.5升之间,全车整备质量157kg,比普通150cc跨骑重了几乎20kg,跨等级的增重使本就不富足的动力更加捉襟见肘。加速慢到不行,最大设计时速只有95,实际也就差不多100。我此前尝试改过一次传动比,15齿小飞改17齿,但是这车实在是太慢,那点极速根本拉不出来,所以后来又改回来了,可惜这车不是六档。我个人认为六档对这辆车至关重要——150的机器拖动如此沉重的车体,只能依靠更多的档位来保障其速度,然而原厂只是五档机。

  离地间隙137mm,前18寸后16寸的轮毂,上下人行道没什么压力,但是我有好几次下马路牙子磕到排气管。本车轮胎属于必改项目之一,原车轮胎性能较差,很多车主新车买来都会换一套龟背胎。我换装的正新龟背胎,这套胎应该是最多GZ-150车主的选择,原车为前轮90/90-18后轮120/80-16(轮胎宽度/轮胎厚度对比宽度的百分比-轮径),正新龟背胎则为前100/90-18后140/70-16,因为轮毂是依照120的胎宽设计,而龟背胎宽度为140,宽胎用窄轮毂的直接结果就是轮胎的扁平比增大,实际安装上的话后轮会垫高一些,且可能影响年审。

  后轮变大的一个体现就是放边撑时车会倾斜得更厉害,但是还伴随有一个不容易被注意的特性:极速会略微增加,后轮直径增大,毫无疑问传动比会减小,扭矩降低转速提高,车的加速表现会变差,但是尾速会提升。轮胎防滑性很好,配合该车的低重心特性,在弯道中可以一路火花带闪电,脚踏和排气各种蹭地,极限还不知道在哪里。

——————————————————

  原车使用的是35w卤素灯,只能照亮完全没有光照的地方,一旦遇到下雨的天气,灯光形同虚设。为了增加照明,前射led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买车必改项目之一。我把大灯改了55w(远近同时点亮)半透镜(近光透镜),并且安装了一对装饰大于实用的射灯,使用一对35w(远近同时点亮)普通led灯泡,照明效果不错,能应付一般恶劣天气。射灯的开关是一个钮子开关,车辆日行灯点亮时,射灯可正常点亮;日行灯关闭时,射灯也强制关闭。

半透镜大灯和射灯,射灯也经过特别改装,买来的时候玻璃是鱼鳞纹,透光差且分散,我自己改装了普通弧面玻璃

射灯的外观优先于实用性

射灯钮子开关,上拨远光,中间关闭,下拨近光

————————————————

  大撑、档杆、油封链条三件套,这些也是该车型必改项目之一。大撑有利于日常使用和维护,前后踩档杆更是方便日常骑行。

前后踩档杆,图中还有没在文中提及的边撑脚垫,因为改装龟背胎的副作用而加装,让边撑支撑更稳固

  新车最初的一千公里没感觉链条有什么响声,但是之后的情况开始恶化,实际操作很难保持在说明书中要求的每一千公里对链条进行调节和润滑,大概五百多公里就已经拉长得很厉害了。后来换装征和油封链,大大提升了链条的免维护性,在最初的七千公里中我只调过一次链条,即使超过1万公里后也能稳定让调整间隔保持在一千公里以上。这套链条已经使用了大概1.7万公里,现在的维护周期已经快要接近普通链条了。

油封链和大撑,都是实用性很强的改装件

  当时还改装了平脚踏,但是实际体验不佳,完全放松的双腿加重了屁股的压力,长时间骑行后屁股酸痛,所以又改回了普通脚踏。

改装平脚踏,为了匹配脚踏甚至重新焊接了档杆,市售的档杆直接装上只能顾前不顾后

——————————————————

  手把改装,原车手把略显别扭,下垂弯度过大,有种猥琐的感觉。我先后尝试了大雁把和平把,最后选择了CM125的车把,尺寸和驾乘感受和原厂车把接近,且减小的下垂弯度让整体显得更加大气。

各种车把对比,可以看出原厂把下弯明显比CM125车把大很多

改装加宽大雁把,因为宽度过大有种不协调感,巡航车并不适合大宽度车把

改装平把,最华而不实的方案,除了徒增疲劳一无是处

——————————————————

  加装减震护套,该车型似乎有减震漏油的通病,不少车主反应前叉油封在一万公里不到时就开始漏油,我的车也没能幸免。虽然经销商承诺质保,但是迟迟没有配件,我也只好自己购买并动手更换油封。为了杜绝再次漏油,选装了这对减震护套。

装上后甚至让整车更加风格化

  这里还有一点细节,在雨天行驶时,这辆车的前轮会从前泥瓦的尖端大量往两侧排水,然后被向前行驶的车迎面撞上,正好淋在骑手的两边小腿和鞋子上。这个溅水现象随着速度会恶化,在时速50km以下时,抬起脚尖放在刹车或者档杆上可以缓解溅水淋在鞋面上的情况,但是超过这一速度就没有任何应对办法了,溅水已经大量撞到小腿上了。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安装护杠挡板,防风防水,避免一压水就湿鞋。但也有缺点,发动机迎风减少,风冷发动机本就不让人满意的散热更加捉襟见肘,而且车辆风阻增加,重量也增加(市面上主流护杠挡板为不锈钢材质)。

安装不锈钢挡板的GZ-150

  另一种办法就是买双防雨鞋套,下雨就套上,我选择了这个方案,因为护杠上已经装了灯具,而且护板影响外观。至于让前泥瓦不再甩水,我也进行了尝试,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

————————————————————

  备用离合线,离合线的断裂总是毫无征兆的,我有两次遇到同行的小伙伴半路断离合线,一次是让同行的其他人去当地车行买新的来装上,还有一次直接是让我拖回来了。为了避免此类情况,我把一根新的离合线用胶带封好避免进水锈蚀,然后和原车离合线并排捆扎在一起,空间不足塞下两根离合线的部分则另外找空隙固定住,避免半路断离合线的尴尬。这种办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建议大家长途摩旅前都如此准备一根离合线。

把备用离合线绑在原装离合线一起,不够位置的部分就沿着车架往下固定好

——————————————————

  USB供电,参考一位网友的设计,这个模块需要在面板上打孔安装,车头塑料护板上刚好有一块空间,安装在此处没有任何违和感。

安装位置对称钥匙扣,非常合适

——————————————————

  后行李架。这个东西是从某鱼淘来的库存货,原为GZ-125上的配套尾架,在GZ-150上几乎看不见了,但是确实适用。这款尾架安装需要在靠背上钻孔,而靠背是完全实心的大铁棍,钻孔非常困难。市面上主流的GZ-150尾架都是免打孔安装,但是我觉得那种尾架不好看,而这款看起来小巧且协调,对于不选装尾箱的我来说非常合适。

货架安装在靠背上,需要在靠背上钻孔

————————————————

  小杂物包,这项改造是受一些ADV的边箱架内侧附加工具箱启发。最早我选择网上可以直接买到的ADV硬壳护杠小包,安装在这个位置也没什么问题,只是东西取放很不方便。硬壳仅仅用了几个月就不行了,泥沙填塞在拉链缝隙中,导致拉链不能拉开也不能合拢,不得已自己去选购了一对大小合适的帆布工具包来改装在相应位置,这种包使用纽扣来开闭,不怕泥沙影响,目前用着感觉很不错。

杂物包的安装位置,包的四个角用绳子直接绑在护杠上

包和轮胎的空隙,包里有不错的储物空间

  包里分别装有小手铲、捆扎带、牵引绳和抽油管,必要的东西用塑料袋装好以免湿水,然后用白布包装好,避免塑料袋在收放进小边包时被牌照尖锐角刮破。

——————————————————

  随车工具扩充,除了原厂的小工具包,我还增加了一些小东西放在坐垫下。搭电线,保险丝,以及备用链条组成。

  搭电线对于这辆车不是很重要,150的排量一推就着,不需要接电启动,但我却经常用上这根线——给其他小伙伴的大排车搭电用。这辆车的配置注定了在电瓶寿命内不太可能发生亏电。保险丝体积不大,多准备一组没有坏处。备用链节组,包含两节链条和两个链扣,以应对链扣脱落或者链条扯断的情况。

保险丝、备用链节和搭电线,继电器是射灯的控制继电器

——————————————————

  接下来是超级随车工具包系列。这套工具是我反复挑选搭配得出的最全又尽可能轻小的方案。全部分为四个部分,气泵和补胎包、应急工具包、维修工具包和个人应急包,以及一个油箱磁吸包,用来放手机导航用。这套系统的完备程度可能超越很多人对应急这个概念的理解,但是如果要开启一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返航的旅行,我觉得这种准备非常有必要。

  先说气泵和补胎包,里面是一个小米气泵、五根泰克补胎胶条、用玻璃瓶装的泰克胶条硫化剂(避免原装牙膏管在工具包里挤破)、一些3mm规格的辣条,可以应对大部分扎胎的情况。

补胎套装和小米气泵

  应急工具包,其中多为应急工具。里面包含扎带、12mm内六角扳手、热熔胶棒、502胶水、电工胶布、可分解的补胎针套装(包含备用叉针和扩孔针)、尖嘴钳、小号活动扳手、截链器、两用螺丝刀的手柄,以及一个用塑料布包好的绳锯。12mm内六角扳手是拆卸前轮轴必须使用的工具,螺丝刀是分解开的,杆子在维修工具包里面。

应急工具包,配合气泵补胎包可以正常补胎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维修和修补

  维修工具包,其中的工具足以拆卸整辆车。里面包含螺丝刀的刀杆、一把锉刀、14号、17号、19号开口梅花两用扳手、大飞套筒扳手、10/12/14/17/19号套筒一组、内六角扳手一组。螺丝刀刀杆和上一个工具包里的螺丝刀柄组合使用;锉刀可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扎、撬、磨都可以;17/19两把扳手配合可以调链条(19号螺母那一端靠近排气管,无法使用套筒扳手),14/17两把组合可以使用截链器,一旦链条绷断可以零时维修;套筒扳手组合以及内六角扳手组合可以拆装车上几乎全部零件。

工具从布套中抽出,收纳时全部塞进布套里卷好

  最后是个人应急包,里面包含一组压缩饼干(总重250g)、三双丁腈橡胶手套、几根绳子。压缩饼干当然是饿了拿来吃的,而橡胶手套就很特别了,这其实是用来套在骑行手套外面防雨用的。这里也包含我对骑行手套的一种模块化理念,气温低的时候,在骑行手套里面套一层迪卡侬抓绒手套;当遇到雨水,就在骑行手套外面套一层丁腈橡胶手套,这样的组合足以超过市面上几乎所有骑行手套,尤其是防水性能上。如果天气太冷,手套本身是抵御不了的,那时只能上滑雪手套或者大手闷子了。

个人应急包,总能用得上

——————————————————

  这辆车到目前为止载着我跑了两万五千公里,没有出现重大问题。最后说一些用车方面的细节:在后座载人的情况下,车辆的刹车和操控急剧恶化不说,大灯的照射角度会变高——近光变成远光,而远光已经射到天上去了。为了解决这个毛病,我仔细调整了大灯的照射角度(大灯的一侧有螺丝孔,使用十字螺丝刀调整里面的螺丝来调整照射角度,调整时轻轻用手按压玻璃罩,以免因为机械卡滞而不能精确调节到位),并把后减震调硬了一格(调整方法参照随车说明书),减少载人时后座的下沉幅度。有一次我载着个270斤的大家伙,感觉排气都要被压得蹭地了!

  至于为什么我没装手机支架,因为我觉得实在太破坏外观整体性,所以需要时手机就放在这个包里,如果下雨,就把手机套上防水密封袋,再塞进去。我对这辆车几乎没有做什么对外观有明显影响的改装,因为我觉得这辆车的外观设计太过整体,任何外观上的明显变动都会是负面性的。

  总体而言,这辆车符合我的几乎全部要求,但不代表这车就十足的完美。车重超标,动力贫弱,刹车疲软,档位难挂,没有abs和其他电子设备,这辆车和性能、高档这些词就完全不沾边;满足日常使用倒是非常足够,一点霸气的外形,一点额外的储物空间,一点让人车都更加安全的护杠,还有一点让车主省心的低油耗...看在这些份上,我们还是把性能留给需要它的人吧。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