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纳粹党等上德国政治舞台。
随后两年,德国陆军成立了军用摩托车部队,军方要求BMW,尊达普等三家德国企业研发一款挎斗摩托车,技术指标是可以搭载三名士兵、最大载荷500KG、越野轮胎、可以加装防滑链、续航里程350公里,最快时速95公里、最慢巡航速度4公里、离地间隙15厘米。
图为德国产军用摩托车
德国的BMW生产的R75和尊达普的KS750最终获得了军方的订单,这辆边三轮摩托车排量为0.746升、采用26马力水平对置双缸风冷发动机,采用四速(带倒档)变速箱,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
此时的摩托车已经具备很高机动性,为作战提供更多可能性,可以说战争也推动了摩托车的发展。
BMW R75可以通过手动拉杆的调节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传送到挎斗上,甚至在挎斗中还有供热装置防止士兵冻伤。这款摩托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极佳,深受士兵称赞。
二战初期,德国和苏联明面上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人心知肚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苏联为了准备与德国的战争未雨绸缪作了大量准备,而见识了德军闪电战的斯大林意识到了机动性的重要性,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就摆在了迫在眉睫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要仿制德军使用的宝马R75挎斗车。
于是,1941年初苏联的第一辆试验装备成功,取名M-72,斯大林看过之后立即批示,加足马力生产M-72。
战场上的摩托车
在此后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显示是它高机动性的独特优势,也为后来苏联战争胜利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生产的大量的M-72边三轮摩托车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据统计有近万辆M-72装备到了苏军部队服役。这些摩托车为步兵的战斗,提供诸多便利,德国闪击波兰就是很好的例子。
M-72为了强调越野性能,适应苏联秋冬季节泥泞的战场环境,不惜牺牲操控和动力性能,车架采用高强度实心圆钢制造车架,由此获得了极其坚固耐用的车架。至于为何苏联仿制的是宝马的R75而不是尊达普的KS750,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KS750的制造技术要求较高,而当时苏联缺少大型冲压机床,采用钢管焊接车架的R75更方便实施战时的大规模生产,这一点也是后来我国最早的摩托车井冈山为何仿制尊达普K500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力,而仿制苏联M-72的长江750却成为了经典的原因。
M-72的水平对置低转速风冷发动机,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低扭输出能达到41NM,并且在很低的转速下就可以输出。
前后减震器采用钢质弹簧摩擦套管式设计,几乎不会坏,也基本不需要维护,不用担心漏油。
M-72这辆仿制于宝马R75的边三轮摩托车,充分体现了斯拉夫人的暴力美学,简单易制便于大规模生产,皮实耐造,做工粗旷不甚讲究。 在苏联人看来,一切华而不实经不起实战考验的设计都是摆设。
皮厚肉糙经得起战争大量消耗才是合格的军品。2001年,乌拉尔获准在美国按常规摩托车销售。而后,乌拉尔三轮摩托车也进入到中国市场,以进口大贸的形式销售,售价不低,价格在二十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