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受,顾名思义是个人的内心感觉,通过与内心的一个标尺做对比而产生的倾向性选择,而内心的标尺不能代表所有人(重点:仅供参考,如有误导,概不负责)
车辆使用介绍:提车时间25天,行驶里程共1100+,每天下班城市通勤(北京六环外→五环内),道路选择非机动车道+村镇路面,尽量选择红绿灯少或者顺边的丁字路行驶(不推荐,原因请自行领悟,哈哈哈),载人数量2人(160+100斤),车载设备55升铝合金后尾箱,前后护杠,手机支架,两个双肩背(设备加起来总共算30斤吧)。加油3次(11升+8.5升+9.5升)当前还剩两格,换机油三次(280去车行换的,600和1000都是自己换壳牌最便宜的那个红瓶的),行驶速度,700之前差不多在58—59,700—1000差不多在68—69,1000以后一半在70+,一半在70以下,偶尔会上80(超车时)。通过上述内容,大家自行脑补组合相同或者相似场景。
1.提速到80很轻松,在村镇的小路上超个车足够了,要想起步就让别人吃灰,我建议还是插队堵着别人靠谱,不建议起步就猛窜。
2.行驶中感觉重量都在车身上,很稳重的感觉,不会有前后左右发飘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骑的不快+总量重的原因。
3.行驶声音,我觉得和风噪是持平的,不会凸显车子发动机的声音,全盔戴耳机能正常听小说(就是日常普通的蓝牙耳机,不是头盔专用耳机,别问我咋塞进去的,用心都能做到)。之前一个街机从我侧面超车,当时我在心里默默的骂了一句“***,这么大声音,吓我一跳。”
4.振动/抖动,脚踩在平踏上会有发动机传来的震动感,就像在办公室有人抖腿带着桌子晃悠一样,能感觉到,不是很大,专心骑车看路或者放在斜踏上,就没啥感觉了,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脚法问题。
5.外观,尾部车牌那个倒三角和车轮不是一条垂直线(歪的),需要自己把螺丝拧下来调一下垂直角度在拧紧就可以了。不过我没调,因为我加装的挡泥板也有点歪,通过“歪歪得正”的理念调整过来了,反正难受的是跟在我车后的人,不是我(只要自己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我还想着冬天搞一套那种毛茸茸电动车挡风呢)。
6.遇到过的问题:①260公里,速度在40左右时候,出现了一次油门不回弹问题,强行缓慢刹停,问老逼登(厂家售后,群主)咋回事,告诉我因为新车的线路需要润滑,没事时候熄火多拧一拧,让线路浸油润滑后就好了,后来就没有出现这种问题了。②前置储物盒按压四五次才能找到开合点,以及设计的是侧开,违背物品的取放习惯,不好用,没在用过。③低速阶段加油有明显的提速和收油拖拽感,还好我习惯了电车的起步和较大回馈模式,多适应适应手动控油门就好了。④自己换机油时因为经验不足,少装了一个垫片,导致漏机油(不严重,但地面上会有机油浸湿的痕迹),第三次换机油时把垫片装上了。至于别人反馈的什么前避震异响,车把不正等问题我还没有碰到,风挡异响和尾箱异响这些虽然也没出现,但应该是我可接受的,把螺丝拧紧或者加垫片就能解决。
7.原厂自带的配置,个人感觉是多多益善,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行车记录仪(就进去看过一次,还得单独下载APP链接,麻烦)。自动启停,也就那么回事,节省不了多少油耗(建议白天开着,晚上关。因为自动熄火时车尾灯也会同步灭,晚上在等红绿灯时不安全)。投屏功能中的导航比较实用,而镜像投屏,我认为是毛用没有,虽然屏幕尺寸比手机大,但距离还远呢,而且操作都需要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直接看手机操控不是更方便,以及行驶中看到屏幕有信息闪动,下意识的就想去看,增加了分心概率。充电口,仅限应急用,蹭公司的电费不香么。abs,tcs等配置,必须得有,虽然不知道能降低多少危险概率,但是我知道命只有一条,磕碰后疼得是自己。
8.购买的配件。
拼多多买了一套30来块钱的拧螺丝工具(这个强烈建议买,自己整点啥都方便)。
手机支架,这个就不推荐了,原因①有导航投屏,也挺好用的,手机在不在支架上无所谓。部分人会说习惯了用手机导航,怕错过关键信息,因为要充电等等一系列说辞,我就不评论了,纯粹个人喜好。②买便宜的怕把手机振动坏了,买贵的又心疼。当骑行过程中用不用手机都可以的时候,我会出于手机安全,会选择把手机放兜里,然后支架就成了摆设(还有一次是我忘记手机在支架,下车就走,到电梯里才想起来没拿手机,又赶紧跑回去拿,导致我更不喜欢手机支架)
后轮挡泥板,原厂的有点短,容易甩泥水,本来我有人肉挡泥板,装不装都可以的,只是为了好看加装了五十块钱的,效果没关注,毕竟我连车都不冲洗(不甩点泥怎么体现跑过烂路呢)
前后保护杠(285块)也是为了看起来更厚实加装的,效果嘛,没实际发生呢,只能靠猜想,应该可以防电动车对我的剐蹭,但是防不了大车的剐蹭。自行安装,虽然一侧只有七个螺丝孔位,但我属于那种一看就会,上手就废的人,耗时三个多小时才装好。
铝合金尾箱,因为要装俩人的通勤背包和物品,花了我小四百块买的55升的,平时可以放一个全盔和一个半盔在加手套水一类其他杂物,而且看上去大小和车挺搭配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玩意真是买大不买小,偶尔多带点不能挤压的东西就会不够用,所以我在琢磨换65升的呢(实用>美观),在这里顺带打个广告,有没有65升左右的嫌大想要换小点的,可以和我换,最好北京地区,其他地区算上邮费就不划算了。
最后结语,不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商品,都有品控率一说,这一批没问题不代表下一批也没问题,现在有的问题不代表下一次还会有,无论对方崇尚任何一种选择,对应的建议和感受都是依据对方的标准制定,仅供参考,最终还是要自己选择,自己使用,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去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如果不小心选择了和自己不适配的,那就及时止损,立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