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渭北富平北山里有座古桥,一直想去光顾,终于有机会去了。可第一次去了却无功而返,后来又去了一次才目睹了它的真面目。究竟是怎么回事,听老夫慢慢道出原委。
去年冬天老夫跟着一帮子年轻娃踏板车队,出古城跨渭河穿高陵城区,沿210国道转关中环线,又旋上了荆山塬,过石头河穿富平县城,径直向北山疾驰。反正老夫不用操啥心,尾随年轻人跑就是了。
平原跑到了尽头,从富平县曹村镇干河村开始上山。前几天下了一场雪,平原城里雪落即化,而这北山里的雪景让几个年轻娃大喊一声—哇塞!
路不是很险很陡,但逼仄曲里拐弯,阴坡里有积雪,摩托压上去喀嚓喀嚓响。
走阳坡路到了宽敞处,队伍停下歇气,也正好观赏一下山野雪景:北山是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浑圆敦厚的山,蜿蜒曲折的梁,植被稀疏,沟壑纵横,梯田层层,远看山坳里背风卧着的村落,家家屋顶上担着皑皑白雪,太阳光底下反射着依稀闪烁的光。
此时我们走到了薛镇东北方向一个叫底店村的高坡上,居高临下就能看见坡下到薛镇川道被两座山夹着,东面是明月山,西面是玉镜山,其间一条峡谷深峪一头扎进莽莽深山,名曰“赵老峪”。
今天我们要去探寻拜访的古桥就在峪中,叫“老虎桥”。后来查的赵老峪的由来:明朝天顺年间有赵姓和尚,在峪口西北二十里频山明月寺隐居修炼行医而得名。
驶入寂寥犹似无人之境的X221县道,穿行于两山挤压的赵老峪,公路蜿蜒于峪道之中,九道十八弯,峰回路转。机车的轰鸣在山谷里回荡,路是宽敞的坦途,骑行大约20公里,沿途眼睛睁地溜溜圆,就是寻不见老虎桥,直到了一个检查站,队伍被拦了下来,这里是渭南富平县与铜川王益区的交界处,一个戴红袖箍刀脸汉子问:大冷天你们在山里转啥呢?啥,找老虎桥哩,你们走过了,掉头回去三公里,正路右手有一条岔沟,沟上就是老虎桥。
终于寻见了刀脸汉所指的位置,大家在公路桥上停好车,四下张望,令人生疑惑,脚下哪里是什么百年古桥,分明是一座现代新修的桥嘛。
你甭着急千万别错过了,这座水泥桥是富平县政府近年新修建的,完全把古桥覆盖在下面了,不知道的话,从上面根本看不出它下面还隐藏着一座古桥,就是有名的老虎桥。好多来找老虎桥的人都被这水泥桥给蒙过。
接着我们绕到水泥桥侧面仔细分辨才发现,新建的桥面下面还有一座拱形石桥,隐藏在茂密的草树丛中。真是桥下有桥,桥中藏桥。
此时已近黄昏,老虎桥四周暮色垂合,天光幽黯,一阵山风袭来,裹携着桥下的积雪,从深涧底部璇上来,扑在人的脸上生疼。水泥桥上看谷底,茫茫一片雪,一丝下河路的痕迹都寻不见,老夫探着走几步,咯吱一声雪就没了小腿肚。
这时领队在水泥桥上厉声喝道:赶快回来集合原返!老夫满眼留恋满腹惆怅,最后看了一眼暮色中的老虎桥。至于后来怎样又冷又饿,摸夜路回西安,这里就按下不表。
上次寻老虎桥仓促不尽兴,一直是老夫的一个憾;再会老虎桥也就成了老夫心里的一个念。
今年2023年春天到了,老夫又动起了再去老虎桥的心思,于是就约了七八个老伙计说走就走。轻车熟路,一口气就
到了那座水泥桥头。伫立桥上举目眺望,群峰巍峨,沟壑纵横,山峦苍翠,溪水迥流。俺们也该好好看看老虎桥了。
赵老峪里这条公路早年叫金庄路,通车后一直沿用着古桥。老虎桥是富平县境东北乡镇通往铜川的咽喉要道,南距薛镇约13公里,西南距富平县城约30公里。昔时流曲、美原、薛镇一带乡民进山驮炭运粮,必定途径此桥。因古桥狭窄,年久失修,不堪负重,富平县政府于1974年在老虎桥上方又新筑了水泥桥,拓宽了金庄公路,新编号为县道X221。
一帮老头伫立桥头环顾四周,这里属于频山山脉,高峰千仞,沟壑深邃,奇险无比。老虎桥所在的峡谷呈“Y”字形,顺县道X211直泻而下的是南北向的主峡谷,西北向旁逸出另一条峡谷,古桥就架在这条峡谷上。站在桥上向下观望,真叫人头晕目眩!
我们顺着桥南一条羊肠小道,小心翼翼地下到主峡谷底部,哇!真是深山峡谷藏宝哇,终于寻找到了隐藏在峡谷中的百年古桥。
据史书记载,老虎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距今已有304年的历史,但依然巍然屹立,雄伟壮观。桥身净跨三丈,拱高丈二,宽约丈余。桥下峡谷风光凛然,别有洞天。
众老头纷纷啧赞,虽然早已闻名遐迩,今天才有机会探寻,果然壮观险峻,风景不同于一般。因古时常有老虎出没而得名。据说昔时此处有古碑一通,今已不知所踪。
身处桥底,仰面细看,老虎桥长约10余米,宽约3米,南北方向,横跨于沟壑崖巅之上,一个拱形的单孔桥洞支撑着整座石桥,你看,一枝苍郁虬枝的崖柏,依偎在半个桥孔,探出头来,似乎在窥探桥下的不速之客。
老头们在峡谷里踟躇漫步,个个像调皮稚嫩的伢童,手掌摩挲拨楞着呲牙咧嘴的崖壁,喃喃自语:额的个神呀,这岩石像钢一样硬,像刀一样利,像油旋馍一层摞一层,流水能把它切割冲刷成这怂样,没有个上万上亿年的功夫是不成的。老夫应道:你们知道不,滴水穿石,柔能克刚,水能雕石。
又有人在桥下发现了一个石坎,浑身溜光泛着赤褐色,坎下一椭圆石潭,犹如乡下捣谷子的石臼。老夫猜想,这是一个瀑布。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若在水量充沛季节,桥下瀑布飞溅,溪水湍急,一汪潭水清澈见底。瀑布两边怪石嶙峋,奇险无比。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于老虎桥的来历,在当地有着这么一个传说:据说几百年前,这一带林莽沟深,常有老虎出没。一到冬天林子里老虎的食粮不够吃了,它就跑到峪口外的平原上祸害人畜。有一次四里八乡成群结队的人们敲着锣,举着锨,拿着锄,挥着棍 ,把老虎撵得屁滚尿流,等人们追到着这崖畔,老虎纵身一跃,过去咧,人们只有立在对岸干瞪眼。此后这地方也叫“虎跳涧”。
就因为这儿没有桥,人们进出山就从河道里走。有一天晚上,鲁班途经此地,见此处悬崖断壁,便花了一夜工夫,修得此桥。第二天早上,人们见断壁之上有座小桥,欲从桥上通过但又不知是否安稳。正在此时,一只老虎大摇大摆通过此桥,人们见状,才确定此桥可通过,“老虎桥”也因此而得名。
呵呵,老夫觉得这个传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鲁班,史书有载,战国人氏,原名公输盘,擅长为山东六国造军械,抵抗虎狼之秦国,怎么会在两千多年后跑到赵老峪造桥呢?哦,想起来了,各朝各代都有鲁班的故事,但凡是能工巧匠都叫鲁班,他是我中华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神一样的人物 ,无处不在。不信,我们同行的一位“小老头”,还专门爬到古桥面上半坡里的鲁班洞,下来说果然有一间半间房大小的石窟,里面堆放着镐头铁锨篾筐之类的工具。
不管这古桥是何人所修,这么些年来,南来北往的贩夫商旅、文人墨客,无不赞叹这里:峪畔梢丛茂密,溪中流水潺潺,奇花异草芳香,蝴蝶翻飞蹁跹,清风徐徐,心旷神怡,景色美不胜收!
临离开老虎桥时,老头们伫立崖畔,放眼望去,群山巍峨,峰峦叠嶂,左明月右玉镜,赵老峪纵卧山涧,峡谷幽深,曲折迥然。老虎桥藏卧深涧两岸,断崖绝壁赫然峭立,奇峰沟豁森然碧绿。山间公路,依山傍峪,曲径蜿蜒,好一派频山自然风光!
西安城距离赵老峪单程约150公里,往返300公里,老夫两次探寻老虎桥,共计600里奔袭,最终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