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弥漫灞河溯源箭峪岭上看尽我大秦岭壮美雪景

更新于2024-01-03

冬至前后,古城西安一直笼罩在阴霾之中。与其龟缩在斗室里,或是捂着大口罩去挤公交,或是踟蹰穿行在尾气呛鼻的车流中,还不如暂时逃离这座“废都”,一头扎进冬雪覆盖的大秦岭,去透透气洗洗肺。

冬月十九日,这个晦霾的早晨,我亢劲的跳出被窝,踱出灰霾的钢筋水泥的林子,汇同几十个亢奋的人儿,蹩进一辆庸懒的大巴,驶离了这个晦霾的城市。

车溯灞河而上,这是驰名的“八水绕长安”中最贴近古城的一条河,它从莽莽东秦岭中冲决而来,劈岭开塬,出西安蓝田县,倚着白鹿原下,淌过灞桥、未央两区,接纳浐河而入渭。

车行一个多小时,抵达此次登山的起点秦岭腹地: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青冈坪村。村口有一株遭雷击匍匐在地的枯树--龙头松,嶙峋遒劲地迎接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

天空依然阴着,但空气是湿润清新的,猛吸一口穿心滤肺浸透脚底,人立马灵醒了。山村沉寂着,驴友们的闹腾惊动了山民,他们从门缝里探出头来,目光中显然带有揶揄:这帮城里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冰天雪地跑到山里来找罪受……

田里蒙盖上一层薄雪,时而看到冬麦钻出地表雪层,给灰色的原野带来几丝新绿。进的这条沟叫青峪,它是灞河的源头之一。抬头远望,一道皑皑大岭横亘天边,那就是今天要登临的东秦岭主脉第二峰---箭峪岭。

走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身边的溪水没有了往日的欢快,凝成了白亮亮的玉带,可冰层下面隐约传来涔涔汩汩的水声,脚下这条小溪就是这样不屈地一直流淌到峪口外甚至更远的精彩世界里。我难以相信眼前这条瘦水竟然是滔滔灞河的源头。

灞河,最早叫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为了彰显霸业,改滋水为灞河。灞河,是十三朝古都兴盛衰亡的见证,是历代文人骚客抒怀寄情的传媒。客舍青青,灞柳飞雪,西出阳关,折柳相送,都是发生在灞河上的故事。哦,时代更迭,白驹过隙,浮云苍狗,永恒的是秦岭,不变的是灞源,今天我是来追根溯源的。

从峪口上箭峪岭,单程25里,七绕八拐走完河道,没了流水,开始陡拔高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山风更历更紧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从高处朝下望去,寂静的山林里,z字形的盘旋道上,驴友们咯吱咯吱地踩着厚厚的积雪,从高空望下来,就像是白毡子上蠕动着红黄绿各色的蚂蚁,大家都在费力向梁顶冲刺,呼出的气息绕着人的头顶腾起团团白雾,相互看时只见毛发上挂上了层层霜花。

最后登顶的80米路程,先是一步三滑,再是手足并用,历尽艰辛,几乎耗尽体力,终于上到了箭峪岭标志性地段----山神小庙傲立于垭口风中,此地海拔2200。垭口是一块缓坡型小草甸,半个篮球场大小,若是在风和日丽之时上到这里,摊开地席垫子,慵懒的躺着,晒着日光浴,慵懒的把酒临风,享受野炊美味,赏景赋诗,那是何等的惬意!可是今天不行。

今天垭口,地冷天寒,狂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出奇的冷,有驴友测得零下16度,冻得人耳朵生疼,手指僵硬,不听使唤;风出奇的大,最少也在6级往上,似野狼般凄厉的嚎叫,打着旋子把地上的粉雪吹起,像一注龙卷风升腾到半空,再纷纷扬扬抛洒下来,人东倒西歪,步履踉跄;雪也是出奇的厚,只能沿着前面人的脚印踩,如果想另辟新径,冷不丁就会扑通一下陷到雪窝里;能见度出奇的低,阴云就好像贴在头顶上,障在眼跟前,浓雾弥漫,十几米开外看不清物象。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平时从垭口往东顺梁缓上大约半小时的路程,便是海拔2449米的箭峪岭之巅。因其山脊多长箭竹,名竹山,又名箭峪岭。它一脚踏三县,是西安蓝田、渭南临渭区、渭南华县三县的界岭。伫立岭颠,西北眺终南拱卫长安京畿,东南望华岳引领黄渭交汇,正北看洛水丹江缠岭绕峰。岭南岭北同属黄河水系,南边是箭峪,水出华县箭峪口直接汇入渭河;北边是青峪,水归灞河而汇渭河。天寒风大能见度低,今天只好放弃登临箭峪岭之巅了。

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扬雪片片洒长空。垭口上小庙旁,匆忙拍的几张照片,赶紧绕到岭北避风处,欣赏到了大秦岭奇绝的雪景。风雪弥漫中的箭峪岭真是一番绮丽景象。漫山遍岭银装素裹,雪域莽莽。雾凇冰挂,玉树琼枝,晶莹剔透。

岭上有棵孤独的矮树,披着白绒绒晶莹莹的银装,在灰朦的背景里与狂风抗衡着,看到它时令人想起了惊涛骇浪下安稳如山的珊瑚。天寒地冻狂风怒吼中,我高声吟诵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秦岭的冬天壮美中孕育秀美,我觉得即使绞尽脑汁搜罗词藻,也表达不尽对她的敬畏,就让我用镜头留下她的美丽,以飨朋友吧!

线路:西安城--灞源镇--青岗坪村--青峪--箭峪岭垭口(原返)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