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日本被称为世界摩托车王国,在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公司中,本田公司又被称为“王中之王”。本田摩托车之所以能够称雄于世,是因为其摩托车产值、产量、品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有些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大家谈起摩托车,言必称“本田”,似乎“本田”为摩托车权威的代名词,可见本田摩托车对世界摩托车市场已有极深远的影响。从60年代到90年代,本田公司稳坐摩托车世界第一把金交椅,至今不衰。
本田公司的名字是以它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名字命名的,“本田”两字为中文译音,其英文应译为“HONDA”。它的原型是日本早期的家用工业本田技术研究所,最初产品为1940年生产的“本田A型”机动脚踏车,这是一种将发动机装在自行车上的摩托车,近似中国的助力车。1948年本田技术研究所开始正式生产摩托。50年代,日本摩托车制造厂一哄而起,多达百余家,但产品式样几乎都是模仿欧洲车型。本田宗一郎这位传奇式的企业家以他的独到的远见和才智,设计制造出新型摩托车---C70型,问市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继而,本田公司又于1958年将“C100”型摩托车投放市场。从此,本田摩托车名声大振,打破了百年来由西欧控制的世界摩托车市场的局面,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1959年本田公司在美国设立子公司,开始了向美国市场的进军。多年以来,本田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在各级的世界摩托车竞赛中多次获得桂冠,成为当今世界上在摩托车行业中最有实力的厂家之一。该公司每年都公布有包括新产品在内的一百多个型号的摩托车,足以使世人相信本田公司产品的技术力量和生产开发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截止1991年,本田公司的资本达6.1亿美元,职工人数为31635人,年销售额为243亿美元,其中摩托车销售额为22亿美元。本田公司并不是以生产摩托车为主的公司,其主要产品是本田汽车。从销售额上看,摩托车销售额比例仅占9%,汽车销售额占了74%,其他动力产品为3%。本田公司历史上摩托车产量最高是在1982年,当年的产量为300万辆,占当年日本国总产量的43%,而其他三家(雅马哈、铃木、川崎)的产量总和只占57%左右。本田公司的产品开发战略是以市场变化为先导,而且出口摩托车占有绝大的比重,本田公司还注重在国外开设分公司,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散件,由当地组装销售。在十年前,本田公司市场开发的目标是美国和日本本土,而进十年来,本田的目光已注视到中国大陆和亚洲及东南亚市场上来了。
本田摩托车的类型和品种很多,几乎市场上能销售的品种都有,主要的传统产品和开发重点可分为以下几类:道路车(公路车)、越野车、美式车、业务用车、小轮三轮摩托车、全地形车……其有代表性的系列摩托车有:
1:道路车(含公路赛车)CB系列:如CB900、CB750、CB400、CB400RR、CBR250RR、CBR400RR、CBX125、CB125、CB50……
2:越野车CR系列:如CRM250R、CRM50、CR500R、CR80R……
3:业务用车CD系列:如CD250、CD125、CD90……
4:小轮三轮车GYRO系列:如GYRO--X、GYRO--UR、GYRO CANOPY……
【本田(HONDA)大事记】
1954年 本田宗一郎创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1959年 本田摩托车首次参加英国马恩岛TT摩托车大赛。美国本田有限公司在洛杉叽成立。
1961年 本田摩托车在马恩岛TT摩托车大赛中囊括125cc和250cc两个级别的前五名。
1963年 本田第一辆汽车“S500运动车”在日本投放市场。
1965年 第二次参加F1汽车大赛的本田赛车在墨西哥赛程中首次夺冠。
1966年 采用前轮驱动方式的本田“N360”小型汽车在日本投放市场。
1972年 首次公布低公害、高效率的本田“CVCC”发动机。富于竟争力的本田“Civic(思域)”小型轿车在日本面市。
1976年 本田汽车指出最著名的代表性产品“Accord(雅阁)”轿车。
1979年 本田在欧州与英国BL(现Rover集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1981年 本田摩托车在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上连续3年获得冠军。在中国与嘉陵工业停车开始技术合作。
1983年 本田与上海易初摩托车开始技术合作。本田赛车在F1世界大赛中首次获胜。
1986年 本田汽车推出顶级轿车产品—本田“Legend(里程)”轿车。
1987年 本田“Civic”轿车生产累计达500万辆。本田赛车在F1大赛中独得年度驾驶员冠军和年度制造商冠军双锦标。本田摩托车累计产量达5000万辆,居世界第一。
1988年 公布低油耗、高输出的本田“VTEC”发动机。
1989年 本田“Accord”轿车登上美国同级轿车年度销售量冠军。
1990年 本田汽车推出顶级运动车产品—本田“NSX”运动车。
1991年 全球本田汽车产量累计达2000万辆。在本田“Civic”轿车上装备超低油耗的“VTEC-E”发动机。制定“本田环境宣言”,开始回收使用过的保险杠。在中国广州、天津成立本田摩托车合资生产事业。
1993年 在世界规模最大的澳大利雅“世界太阳能挑战赛”中,本田梦(Dream)”号大阳能赛车一举夺魁。
1995年 本田发动机率先达到世界上最严格的美国加州超低废气排放(ULEV)标准。本田“Civic”轿车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辆,并推出本田“CR-V”多用途运动车。
1998年 本田推出“零污染排放汽车”及第六代新型“Accord”轿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们往往只看到本田今日的辉煌成就,却不知一路走来的艰辛。
摩托车在当时的日本做为个人代步工具,只是一门小生意,摩托车市场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大小品牌百余个,质量就更是参差不齐。
也难怪,自行车上挂个发电机就当摩托车,家庭作坊就能创造GDP,这么低的门槛,想分一杯羹的人难免会有不少。HONDA在创立之初,就喊出了做世界一流摩托车厂家的口号,很多企业都有类似的口号“做世界一流的XXX”,不过也就仅限于喊一喊了,连自己都不相信。
本田宗一郎却是把口号当真的。
HONDA E型摩托车上市之后热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E型发动机的质量非常优秀。E型发动机的质量优秀,原因是零件的加工精度高,然而与此同时带来的,却是废品率居高不下!受到加工机床的制约,零件的精度越高,成品率就越低,本田宗一郎自然看到了症结所在,几经考虑之后,宗一郎做出了一个震动全公司乃至震动全日本业界的决定----进口外国的高精密机床!这时的HONDA公司刚刚经过第二次增资,注册资本金达到了600万日元,而本田宗一郎要购买的高精度进口机床,价格是四亿五千万日元!!!换个说法,这套机床价值75个HONDA公司!
75个!宗一郎的这个决定已经不足以用“大胆”来形容了,只能说是疯狂!
然而本田宗一郎并不是一位孤注一掷的赌徒。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日本战败后全力投入了经济建设,本田技研株式会社成立时,国内经济情况已经有了很大起色。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份美国参战,随即中国于10月份参战,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的后勤给养基地,数以亿计的美元象暴雪一样涌入日本国内,流向钢铁,纺织,能源,机电,食品,交通等等各行各业,为复苏之中的日本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田宗一郎正是先知先觉者中的一员,看到了经济复苏将产生大量的劳动力个人交通工具的需求,迅速的做出了正确、大胆的决策,为HONDA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本田宗一郎还面临两个问题:钱和进口许可证。当时欧美的高科技产品对日本实施封锁,就像现在西方对中国实施武器出口禁令一样,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到的。最终HONDA还是排除了万难,争取到了胜利,在银行和政府的支持下买回了宝贵的高精密机床。伴随着高精密机床的购入,HONDA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从公司创立时的34个人,到1952年年初的214人,1952年年底首批高精密机床到达日本,HONDA雇员也随之增加到1337人。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功。
如果当时生产精度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后面的HONDA F型摩托车是否能够成功,HONDA是否能够得到爆炸式的发展,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随着精密机床投入生产,本田宗一郎对公司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要达到120%的合格率!”如果100%是完美,那么HONDA就要超越完美,HONDA产品精湛的制造工艺,也就从那时开始传承了。直到现在,国内的摩托车论坛里依然还流传着“骑不烂的本田,修不好的雅马哈”这样的话。
1954年恰好适逢巴西圣保罗纪念建市400周年,纪念活动要举办一届国际摩托车比赛,这场比赛也被视为曼岛TT赛的预演。日本赛车联合会接到参赛邀请,于是推荐HONDA公司参赛。本田宗一郎派刚从学校毕业到公司上班的年轻人----大村美树雄作为赛车手去真人体验一把国际摩托车赛的感觉,并为他特制了加强版的HONDA E赛车----说是赛车,真是有点勉强,为了满足参赛规则,把150cc的引擎缩小到125cc,档位由两个增加到三个,车架用钢管重新加工了一番,就出发了。这么慌张的去参赛,休说夺冠,就是能否跑完8圈的比赛,也着实令人揪心!
把“赛车”运到圣保罗也颇费了一番周章,海运太慢,空运又太贵,HONDA车队的小伙子们灵机一动,大言不惭得指着两台赛车对空姐说“这是俺的随身行李”,硬是逼着航空公司把赛车给运到了曼岛,真是囧啊~~
圣保罗的日侨对HONDA车队的到来表达了极大的热情,甚至为HONDA车队提供了一台350的AJS摩托车供车手练习之用。HONDA车队本来准备只参加125cc组别的比赛,既然多了一辆摩托车,年轻人们就临时起意,多报了一组350CC比赛,由田代克洋驾驶。当时日本采取严厉的货币封锁政策,小伙子出门时带的盘缠本来就不多,为了凑齐7万多日元的报名费,不得不拿出饭钱来报名。
不幸的是练习中田代摔车,受伤退赛不说,参赛费还不给退,以至于HONDA车队在圣保罗要靠“化缘”才能填饱肚子!要不是当地的日侨募捐,这史上第一支HONDA车队能不能回得了日本都成问题。
比赛最终的结果是大村美树雄在125CC组的25名选手中以第13名完赛,平均时速都有115公里。如果只看成绩的话,对第一次参赛的HONDA来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比赛中暴露出HONDA赛车与MV奥古斯塔,蒙迪爱尔,AJS,古兹,诺顿等欧洲老牌厂家的摩托车性能相差很远,蒙迪爱尔的赛车比HONDA赛车马力大将近一倍,速度快很多;HONDA赛车的加强版车架也不能满足比赛的需要,强度完全不够。特别是古兹,蒙迪爱尔这样的厂家,可以说是GP赛事的创始者,HONDA想胜过人家无异于6岁的孩童与壮汉角力----谈何容易!
这是参赛的HONDA E赛车引擎
这是参赛的MV奥古斯塔赛车
然而本田宗一郎是个不怕挫折的人,越是困难的事情,就越是要征服它,宗一郎对全公司发出了宣言,誓言要夺下曼岛TT赛冠军,成为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
伟大的HONDA RC系列赛车的传奇历史,便由此启幕!
【Honda故事】
作为一个在出行领域到处开花的国际品牌,Honda可谓家喻户晓。但究根溯源,对于Honda 这个品牌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Honda的成长历程吧。
第一款用Honda命名的产品
1946年,战后的日本资源非常紧缺,汽车没有燃油上路,火车被迫超载运行并且经常停车,而崎岖不平的山路又使骑自行车的人感到十分费力。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收购了一批军方剩下的发动机,并将其改装安装在自行车上,第一批带辅助发动机的自行车产品很快一炮打响,订单蜂拥而至。
销量火爆的同时,发动机的库存却不多了,因此本田决定自己开发发动机。1947年,本田成功研制出了A型自行车用辅助发动机,这也是第一款用Honda命名的产品。
自行车辅助发动机奠定了本田生产摩托车的基础
为了研发性能更好的摩托车,1948年,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公司正式成立,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任社长,当时的本田公司仅仅只有34名员工,100万日元资本,工厂设立在日本滨松。第二年,研发出了自主设计制造的摩托车Dream D型。
“开启梦想之门的钥匙” -Dream D型摩托车
1954年 成立不久的本田即向曼岛TT赛发起挑战
即便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但面对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最刺激、最壮观的摩托车比赛——曼岛TT赛,本田依旧在外界或不解或嘲笑的目光中宣布参赛。
1960年 参加曼岛TT赛的本田车队
1958年 Super Cub 超级幼兽诞生
风靡全世界的Honda Super Cub (超级幼兽),自诞生起60多年以来,不仅行销全世界160余个国家,并在15个国家拥有16个生产点,销量成绩至今无人能破。
1959年 本田的业务扩展到北美
美国本田销售公司是本田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在加州洛杉矶成立。
1960年 本田技术研究所成立
技术仍然是本田引以为傲的硬实力,1960年,作为独立实体的本田技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专注于研究与开发新产品。
1961年 本田第一场曼岛TT比赛胜利
经过5年的不懈的努力,使用专门研发的赛用发动机的本田车队在1959年的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团体优胜奖,并于两年后的1961年包揽了当年的所有级别组冠军,引起世界关注。
本田2RC143赛车
夺得冠军的本田2RC143赛车排量为125CC,拥有21匹马力,最高时速180km/h。称霸曼岛TT的本田摩托车也在世界各地大卖,迅速扭转了公司的困局。
1962年 本田在比利时的工厂
本田首次在比利时建立海外工厂,生产摩托车。
1962年 日本铃鹿赛道完工
为了加速研发与市售的脚步,1962年本田兴建了铃鹿赛车场作为新车测试基地,铃鹿赛车场是日本首个国际赛车场。
1963年 本田开始涉足汽车产业生产
本田的第一款四轮车——T360 truck并非轿车,而是一款小卡车,它有着小巧的发动机和身板,更适应当时普罗大众的基本用车需求。
1964年 本田的赛车首次亮相德国F1大奖赛
本田参赛后,配备了1.5升V12发动机的Honda RA271成为了F1赛场上的第一辆日本赛车,也是完全由本田自己制造的赛车,而当时能同时生产发动机和底盘的赛车队伍还并不多。
1965年 首个F1大奖赛冠军
1965年,在墨西哥的最后一轮比赛中本田获得了第一场F1冠军,从开始造汽车到F1冠军,本田只用了两年。
1970年 开设安全驾驶培训中心
本田不仅在摩托车和汽车行业努力发展,也十分重视使用者的安全意识,1970年本田开设了安全驾驶培训中心,以促进驾驶安全。
1972年 低排放的本田CVCC发动机问世
1970年的美国清洁空气法案“马斯基法”公布,环保要求堪称非常严格。不久之后,本田即研发出了符合环保要求的发动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能完全遵守当时最严格的排放法规的汽车厂商。
1981年 本田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导航系统
在1981年,本田就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车载导航系统Electro Gyrocator。而我们熟知的GPS导航系统则是在此的十多年后才出现(1994年全面建成)。
1982年 日本首款Franz System车型
本田实现了日本第一辆配备Franz系统的汽车,能为手臂残疾的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
1982年 本田成为第一家在北美生产汽车的日本制造商
1986年 本田开始研究紧凑型飞机和飞机喷气发动机
1988年 在一级方程式赛车的16场比赛中取得15胜
1988年,McLaren-Honda车队在16场比赛中取得了15场胜利,以传奇成绩统治了整个赛季,本田也因此获得了制造商的冠军奖杯。
2000年 本田发布机器人ASIMO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本田就开始研发机器人,并于2000年推出这款世界上最知名的机器人之一ASIMO,它可以像人类一样走路。
2002年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FCX
FCX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政府认证的燃料电池汽车,并在美国和日本进行租赁销售。
2014年 本田摩托车累计生产达到3亿辆
2015年:本田赢得第700座MOTO GP大赛冠军
Honda现已夺得700座GP大赛冠军奖杯,创下史无前例的赛事成绩。
2015年 本田重回F1赛场
为了应对新的技术挑战,本田作为动力装置供应商,时隔7年再次回到了一级方程式赛车领域,这一次,向更高的记录发起挑战。
2015年 Honda Jet开始交付
Honda Jet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类型认证,并开始向客户交付,这是本田有史以来最快的交通工具。
2016年 本田宣布推出Clarity Fuel Cell
Clarity Fuel Cell实现了750公里的顶级燃料电池汽车行驶里程。
2016年 本田全球汽车产量累计达到1亿辆
2017年 Super Cub系列庆祝全球销量达一亿辆
2019年12月上旬,Honda摩托车在全球的累计产量达到了4亿辆。自第一辆摩托车“DREAM Model D”量产以来,Honda已经走过70年的摩托车生产历程。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社长八乡隆弘表示:“70年间,Honda不断为全世界的顾客提供便利、喜悦的摩托车驾驶体验。今年12月上旬,摩托车取得累计生产量超过4亿辆的成果,感谢在开发、生产、销售等所有人的付出。今后,Honda将创造出更多超越顾客期待的产品。”
现在即将又5年过去了,本田为了实现“2030愿景”,积极为顾客提供“拓展生活可能性的喜悦”。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