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骑了9辆踏板摩托车

更新于2024-01-13

都说骑士的归宿是踏板,而我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捷径,从2017年考了摩托车驾照以后到目前为止总共骑了8辆踏板摩托车,考驾照前还之前还骑过几辆小帅哥和路虎2代的无牌小踏板,算起来总共骑了有十几辆踏板了。喜欢骑踏板车的原因很简单,1:踏板车操作简单没有离合不用频繁换挡给油就走,2:储物空间大,坐桶可以放头盔或者雨衣工具等杂物,装上尾箱还可以拓展空间,骑车出门不用随时背个包,而且平踏的踏板装载能力更强3:下雨天骑行不湿脚,后背不甩泥,前挡风具有一定防风和防小雨能力,4:相比挡车坐垫更宽大更厚更软,不管自己骑还是载人舒适度都很高。而我骑摩托车目的主要是用于代步通勤兼顾短途摩旅,一年四季不管日晒雨淋刮风下雪都在骑车,可以说骑摩托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杂牌125鬼火8代,国三化油器版本,用的是王野的发动机

第一辆爱立新牌125,这是我骑的时间最长的一辆踏板,2017年购买一直骑到2020年,总共骑了4万7千公里,买它的原因一是当初不懂车二是穷买不起好一点的车,但这是我人生第一辆正儿八经有牌有证手续齐全的摩托车,由于没有居住证住证无法上牌,花了1200车行代上了一个外地牌照,合法车辆骑出去也安心不少再也不用躲交警了,这辆车一开始是买来是跑外卖用的,这车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缺点的话就一大堆,买来后第一年还可以极速可以跑个表显90多码,指针转速表欢乐程度都比较高,实际估计也就80多点,第二年开始动力衰减连表显80都跑不到,三两天两头各种故障,不是骑着骑着突然刹车失灵,就是油门线断了,要么就是轮胎螺丝跑掉了,紧急刹车轮胎就会甩尾抱死,骑这车总共就摔过两次跤,不过这车的发动机还行,在地平线里王野的发动机仅次于金浪,除了发动机没有换过,其他配件几乎被我换了一个遍,骑这车我几乎学会了修车,好在维护成本不高,换个化油器也就两三百块,至于油耗没有计算过,只知道跑80公里就需要找加油站了,你想骑它出去跑个长途想都别去想,不是丢路上就是玩命。

骑这种车出去经常被交警和巡警特殊照顾,有时候骑的好好的都被巡警用喇叭喊你路边靠边停车检查,因为像骑这种鬼火车的大多都是些无牌无证的比较多,还有一些还是盗抢人员,像我这种有正经手续的少之又少。三天两头的小毛病修车修的我怀疑人生,后面为了安全着想再也不想骑了,任由它放在车库生灰,就等它逾期年检报废。

这辆车已经处于逾期状态,也没打算再骑了,马上就逾期第三个周期自动报废

车便宜尾箱当然也会选便宜的,GSB的尾箱虽然丑了点,但便宜又耐用,当初看着还行,现在看起来有点LOW

新大洲本田裂行,当时的颜值125,即使放在现在这车也是125里面的第一梯队

第二辆新大洲本田裂行,存了点钱了,就想买一辆好点的踏板车,网上看了半天一眼就相中了这辆车,这车在当时算的上是颜值125,尤其三色版本辨识度很高,帅气的外观,HONDA标志、无钥匙启动、CBS联动刹车、这配置对于我这种没骑过好车的土狗来说简直不要太香,立马在网上订购了一辆,经过3天的货运到了宿舍门口自己按商家指导亲手动手组装。果然是一分钱一分货,一万多的品牌125跟两三干的杂牌125真的天差地别,跑起来就像吃了德芙一般丝滑,排气声浪更安静,发动机噪音更小,运行品质提升了几个档次,再也不会出现什么冬天打不着火用脚踩半天,紧急刹车后轮甩尾侧滑,油耗高续航短等一系列问题,安全系数高了一大截,骑出去上路可谓信心十足。

说说这车的优点:颜值高,配置高,油耗低,动力前段丝滑,刚到手时0到60感就像是骑电动车,既安静又丝滑,发动机运行品质稳定,还有就是这车比较防盗,这车搭线是骑不走的,没有钥匙需要拆电池搭配随遥控输入车码才能临时启动。

缺点:后减震硬的像铁棍,原厂胎压白线打滑,轮胎和减震是必改项目,否则严重影响骑行体验,这车齿轮油螺丝容易滑丝,所以自己更换齿轮油的时候力度要掌握好,扭的太紧容易滑丝漏油,因为我的就扭滑丝了,后来重新用工具攻了一个螺丝口,老款坐姿前倾身体重量都压在手把,尤其载人刹车后几乎后座的人整个人的重量都会压在两只手上,跑下来整和手臂都是酸的,后面新款优化了减震和加大了前轮尺寸也不知道有没有得到改善。

第一次在网上花上万块买这么大件的东西

这车买来减震和轮胎必改,否则严重影响骑行感受和安全

这颜值放在现在也很帅

老款用的是卤素灯,不过亮度还可以

配置方面在当时的125里面算的上最高了,开放式前储物盒下雨会进水,下雨天不能放一些电子设备

骑着它第一次跑川西,品牌125不用担心会被丢在半路上,就是车身轻在山里遇到横风几乎没法骑

圆形仪表容易积水,长时间日晒雨淋屏幕会发黄老化,8000公里时换过一次仪表

跑了一趟巴朗山,这车就一城市代步车就谈不上什么动力和舒适,油门到底表显也就90多点,平时最多也就跑个六七十,超车有点困难,国道遇到大车多的时候只能老老实实跟在后面吃灰,遇到横风还会跑偏直接给你吹到路边无法正常骑行只有慢慢挪着骑,不过发动机运行品质还算稳定。

150里面的颜值担当,那年的水泥灰很火

第三辆标致SF4,第一次见到这车还是在网上的一则广告里,帅气运动的外观和紧凑运动的车身,加上这个狮子标,真的很帅气,买这车的估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冲外观去的,一开始想买骚一点的颜色,想了一下还是低调点最后选了一个水泥灰,那年的水泥灰比较火。

这车优点:外观运动帅气,动力强,操控一流,原厂双透镜大灯很亮,城市代步穿街走巷得心应手,高速稳定性强不飘,发动机运行品质良好,用它最长一次性夜跑连续跑了12个小时,跑下来人是又累又困车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丝毫没有热衰和动力下降的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车在高海拔的高反不像其他车那么严重。

缺点:800的坐高对小个子不太友好,170以下只能脚尖着地,仪表简陋甚,整车配置太低要啥没啥,就一个CBS,紧急情况刹车轮胎出现抱死打滑现象,改装件少,没有前置物箱也无法加装护杠,电池容易亏电,7000公里时就亏电打不着火,同级别里面油耗比较高三个多,后单油罐减震漏油,坐垫硬减震硬,这车的定位就一玩乐车型,适合一个人骑,如果有载人需求的不建议入手,因为这车的后座是罕见的拱形设计,而且比前座还硬,不适合载人乘员舒适度极差,原厂后座有个塑料装饰盖板,需要拆除螺丝后才能载人,如果用来代步通勤和跑山选它没错,长途摩旅则不建议,你要是铁腰铁屁股不怕频繁加油那当我没说。

用来跑山简直一流,喜欢跑山压弯的值得入手

这车最让我不爽的就是没有前置物箱放瓶水的地方都没有得挎个包在胸口,自己买了个小盒子挂前面

和朋友的启典150一起跑川西,他的车高反明显动力衰减更严重,SF4几乎感觉不到高反

前脸还是很帅气,流水日行灯很有高级感,出厂自带前行车记录仪

第四辆QJ鸿150ADV,当初本来是奔着去买无极150GT去的,当时150卷配置,同样的配置无极150性价比最高,现场看车时看到无极的坐桶底部做的凹凸不平,感觉这车连个内部细节都做不好有点犹豫,我是第一次在踏板车里见到这种情况,正好旁边有辆QJ的鸿150,两车一对比这车ADV的造型则看起来霸气多了,看起来更高端霸气,当场增加了1000的预算立马提了车。

这车的优点:外观比较霸气,配置高,操控好,无钥匙启动,GPS定位,脉冲点火,三秒启停,自动大灯,导航投屏,ABS,TCS,自动大灯等应有尽有,第一次骑上去科技感很强,坐垫宽大,减震舒适度适中。

缺点:原厂风挡太短,没有后货架,前储物盒按压回弹不佳有时候需要用手扣,两气门发动机有点肉,极速表显只能跑90多点,低速脚踏位置会有共振,还有就是小茶罐事件毁了这车的口碑,最早的一批车都是假气囊减震,不过到我这里时是真的。

看起来不像150倒像是一辆250

假气囊事件让这车的口碑一度跌到低谷,好好的一手牌打的稀烂

最早一批车坐桶需要遥控开启有人觉得不好用,后面出的已经改良为按压式开关,对我来说如何开始都可以。

原创外观犀利有升仕那味了,QJ的车原创度都很高,不像其他车型模仿痕迹太重

第5辆鸿150都市版,卖了ADV又换成了都市版,ADV和都市版配置方面相同,个人觉得都市版的颜值更高,实测两车的通过性差别不大。

都市版的优点:更加轻量化,4四门的发动机后段动力也更强一点,尤其表现在载人以后,操控很好个人感觉和SF4有的一拼,即使载人操控方面也没降低多少,跑起来给人感觉又轻快又稳,前置物箱空间好评比一些250的储物盒都要更深,可以分别放两瓶500毫升的水。

缺点:风挡太短且不能调节,ABS介入的有点早,稍微用点力就能把ABS捏出来,坐垫太薄还有点硬,后货架有些脆容易断,发动机运行品质略显粗糙。

车是好车,城市代步周边摩旅也没问题

这车的操控很好,提车当天就有了去跑山的冲动,还没上牌就骑它跑了几百公里

车身轻量化,跑烂路轻度越野完全没问题

当初20800的售价当时觉得还很良心,现在的价格可以说是250里面的白菜价了

鸟嘴造型有人喜欢有人觉得难看,宝马光阳的车都是鸟嘴,也没人说它们难看

第六辆赛科龙RT2,骑了这么多125和150,以前总觉得150就够用了,直到有次载人跑了100多公里的短途摩旅。开始对排量有了要求,150跑省道别说载人就是一个人骑想超个车都很困难,而且小排量舒适度不管是对驾驶员和乘员都不太友好,由于预算有限,两阳的踏板落地几乎都要3万以上,所以想买和性价比高的250踏板,找了半天就比亚乔的X7和赛科龙的RT2符合要求,落地两万多就能拿下,开始考虑过X7,都说这款发动机不错,但X7外观有些老气,最后还是决定选RT2,一开始没听过这个牌子还以为是个杂牌,一查原来是宗申旗下子品牌,宗申好歹也是国内一线大厂,品质差也差不到哪里去,这车轴距只有1400mm,长短和150差不多,只是更宽更为饱满,图片看着不大,但实际到手以后这车还是不小,比我之前骑的150重了近100斤。

这车的优点:配置高(24款顶配),发动机运行品质比较稳定,短时间骑行发动机运行粗糙,长时间骑行越跑越丝滑,短轴距设计即能城市通勤也能兼顾长途摩旅,原厂内挡泥板够长无需加长,原厂自带铝合金货架无需再购买更换,坐垫又厚又软长途几个小时不累,分体式尾灯夜间行车辨识度高,前段动力暴躁给油就窜(23款传动部分重新调校起步相对较肉一些),中后段动力输出线性,0到90给油就来,快速路超个小车都没问题。

这车缺点:发动机噪音大,原厂风挡低调节麻烦,坐桶内温度高需要做个隔热(23款在坐桶两侧加通风口有所改善),前减震太软刹车时点头严重(23款点头现象降低一半),上悬吊发动机起步时会往前拱需要去适应,油耗高磨合期油耗5个,磨合期后4.5个(23款油耗有所降低),车身重起步没有同级别轻快,但好处是高速续航更加稳定,没有驻车手刹,在斜坡发生倒车没点力气还扶不起来,183公斤的车重掉头挪车费劲,在狭窄的地方挪车十分费劲,尤其被堵在拥挤的停车场挪车都要挪半天才出的来,低速控车略差,载人掉头感觉后面很重,腿短的在转弯掉头时控制不好很容易发生倒车,165以下小个子购买时最好亲自试车,

跑了一趟川西,海拔3800多米时出现了高反,极速只能跑个六七十,250瞬间变125

一休息就跑周边摩旅

和朋友的铃木gsx跑了一趟雨城雅安,原厂正新半热熔轮胎干地湿地不极限压弯的情况抓地力尚可

前脸做的太窄说是高速时能提高下压力,这个我没感觉到,但夏天吹肚子冬天吹腿是感受到了

车虽然很重但跑起来很灵活,长途越跑越丝滑,由于底盘包裹式保护设计极限压弯磨大撑

前脸有点像那个啥杜卡迪,外观说不上好看也不算丑

第7辆龙嘉VMAX300,这是我骑的第一辆二手车,说起这个品牌相当冷门,不过那句龙嘉龙嘉走路回家……相信很多摩友都有所耳闻,买之前也做了功课,发现这车的发动机是比亚乔300同款,骑车不就骑个发动机嘛,心想只要三大件没问题,其他小问题我自己就能解决,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会买这么冷门的车,因为这车是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一辆小钢炮,什么是小钢炮?我的理解是,重量轻、车身小、动力强、操控好、而这车符合这些条件。

147公斤的车重,150的车身硬塞了一个300cc的发动机,虽然实际排量只有278cc,动力和光阳的CT250差不多,功率只有16KW,但实际体验还是相当不错,要知道CT250车重足足有190公斤,这车不仅有150的灵活,还有250的加速感,平时扮猪吃老虎欺负下150,起步蹦一下同级别的挡车完全没有问题。

这车的优点:也算一身名牌,KYB减震,西互卡钳,电加热手把,维斯帕同款发动机,动力平顺30到90这个期间很快一气呵成,发动机运行品质不错,高速行驶跑起来没有一点共振和嘶吼声,不管载人还是不载人动力和操控方面丝毫不受影响,通勤能钻缝,跑山压弯,我给它的评价是一辆加强加配版的SF4,坐姿是我骑过所有150最舒适的,腿部空间很足,骑行完全可以把腿伸直整个人后仰。

这车缺点:坐桶比一般的150还小只能放个半盔,原厂灯光暗晚上看不清路面,做工拉胯看着很廉价,车身覆盖件能看到明显的黑色螺丝裸露在外,质感比一些国产150还差,完全不像一辆初始价两万5的车,坐垫又薄又硬、减震硬、舒适程度跟SF4有的一拼,坐桶难开手指都要给你按断了,油箱盖用手就能直接扣起来,水箱温度容易高、刹车手感偏软推力不够需要改上泵,车辆怠速抖动抖的后视镜看不清后面,低速有皮带打箱体的声音,油耗高百公里4.6个续航220公里就需要加油,油耗甚至高过我的老款RT2,所以这车买来代步或者玩玩还可以,长途嘛真的太适合。

第一次在空滤见到积油的情况

这车到我手里时跑了6000公里,前车主可能就没有好好保养过,这车到我这里除了发动机没问题,车况有点糟糕,空滤积油严重换了空滤,机油黑的不行换了全合成机油,遥控电量不够感应不灵换了纽扣钥匙,GPS定位过期续了费用,ABS损坏换了码盘和传感器,后轮胎补可洞换了玛吉斯轮胎,经过我的一翻保养这车满血复活。由于没有经验第一次买二手车被坑了,买到车况比较差的车,自己维修保养就花了一千多,交强险过期,二手车商也未说明,裸奔了几个月还不知道没有保险,这里也提醒车友二手车水真的深,买二手车的时候一定记得多检查清楚不懂的建议找个懂行的一起去看,有问题还可以砍砍价。

这车到底是经历了啥我也不知道,空滤里面全是油,这是去泡了油还是泡了水

这车做工拉夸,装配工艺落后,但好处是比较好拆,一个螺丝刀几分钟就能把车壳打开

后胎磨损有点严重,轮胎还补了一个洞,安全起见又换了玛吉斯轮胎

远看还是可以,自带的电加热手把好评,加上手闷子冬天丝毫感觉不到手冷

车身轻动力强,这车轻度越野也是完全没问题

一眼看去像150,但这发动机还是出卖了它

这车最大的优点就是这台发动机,属于买车送发动机的那种,倒不是说这台发动机有多好,而是这款发动机运用在多个车型上面,说明它还是有一定的优点的,很多车友跑了三四万公里豆内啥问题。

可能是品牌力的原因,厂家放弃了国内市场,这车从21款开始就没有再更新过了,这车不仅冷门而且非常不保值,很多二手商都不愿意收而且价格压的很低,高配25800的售价,现在二手车要不了一半就能买到,库存的新车也就一辆150的售价,这车的定位也是玩乐车型,适合城市代步和跑山,买个二手玩玩还是不错,对舒适度和长途需求的不建议入手,如果厂家好好打磨一下更新优化一下车款解决一下通病,这车其实还是一辆好车,毕竟这是一辆正儿八经的小钢炮。

23款得漆水得到了优化

第8辆23款的RT2,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还会再次购买RT2,原因很简单,就是这车它现在便宜了性价比超高,相比我之前买老款时20800的售价新款的价格简直不要太香,都有点恨我当初买的太早了,以前从来没想过150的价格就能买到250,在这里还得感谢下无极。之前的龙嘉300玩了几个月腻了开始想念我的RT2,因为二手龙嘉小毛病还是不少实际日常使体验感不太好的,有强迫症的我买回来不是这里修就是那里换,偶尔会出现出去吃个饭回来打不着火的尴尬,不像之前老款的RT2除了油耗高,质量很稳定,骑了9个月期间几乎没有出现过啥毛病,所以我对这车还是挺满意的。

说实话无极的外观不错更符合大众审美,不出意外这车继uy和uhr之后又是一网红车型

磁吸储物盒设计不错

一开始本来想买RT3或者无极250GT的,去附近店里正好有辆无极250的现车,当时有点心动差点就掏钱买了,说实话两次与无极擦肩而过有些遗憾,等这款车出新款稳定下来再考虑是否购买。

先说我看到的优点:外观大气、坐桶空间大、磁吸储物盒特别好用,车身轻、动力强、数据方面吊打同级别250。缺点:坐垫有点硬、减震硬、电池裸露无保护盖、瓶盖式油箱盖、没有后货架、没有飞旋脚踏。

而RT3则又长又重,不太符合我日常代步需求,RT3号称熄火龙圈里有很多行驶熄火的毛病,我骑车最怕的就是两个一打不火二行驶途中熄火的问题,这也是我卖掉二手龙嘉的主要原因之一,思来想去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购买新款RT2,这车毕竟之前骑了近一年,对它的品控也比较放心点,加上在老款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升级,这车可以说是一辆比较成熟的车型,故障率也是RT系列里面最低的一款车,要说这车最大的槽点无非就两个,一个鸟嘴前脸不入有些车友的法眼,还有就车重太大,其他地方你还真挑不出啥大的毛病来。

正脸比较小气,侧面和后面看起来就很饱满紧凑

这个车从侧面和后面的质感就看着不错,给人感觉紧凑扎实

新款RT2加了TCS

尾气变成了菊花排气孔,排气孔目前没有出现积碳现象

车身侧面覆盖件加了散热孔,缓解了老款坐桶温度太高的问题

仪表升级了成LCD液晶屏

新款增加了T-BOX

磨合期的油耗

新款RT2油耗比之老款降低不少,从老款的4.5降到了3.4,但油耗跟路况和驾驶习惯有所关系,城市代步几公里走走停停还是4个多,长途则是3个多。

车身颜色和头盔很搭

新款在油耗降低的同时续航里程也相应增加了可以跑到300公里,这个数据其实在这个排量里面里面并不惊艳,但相较于之前的老款最多只能跑个250公里,新款的油耗已经明显好了很多。动力方面两者没有变化,区别在于老款起步更快更暴躁,新款的传统重新调校起步则沉稳多了,起步感觉和150差不多,只有30以后才能感觉出差距来,至于极速目前最高只跑到了表显107。还没过磨合期不知道能跑多少,这里要提的一点的是新款RT2的时速表和GPS几乎一致,表显跑107,GPS显示为106,这点让我觉得很意外,要知道一般的大踏板车欢乐程度都很高,误差基本在10个以上,截止目前这车我已经跑了1000公里已经过磨合期了,期间没出现任何问题,这款车没有太大的特色,但是它相对稳定,比起隔壁车几百公里爆缸,漏油,漏防冻液,前挡泥板异响,后轮摆尾一系列问题,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等后续公里数高了我会一直更新这款车问题。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老款和新款都购买了的RT2车主,有人说这车是地平线,也有人说它是工业垃圾,但只有你去骑过它才知道它好还是不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这车作为一款平民级的250踏板,完全对的起目前这个售价,如果不是行业内卷,这车卖个两万也是对的起它的定位的,我对这车的评价是:中庸。说它好算不上但说它差算不上,当初老款最低配置卖20800,如今最低23款15888就能买到,虽然背刺了老车主但也是形势所趋,如今这款车已经更新到24款,经过三代的优化这车的配置几乎到顶,目前常见的配置在24款上应有尽有,也能看出厂家认真有在对待这款车型想要把它做的更好。

这里顺带一提RT2和RT3使用的是同款发动机,是由韩国大林和宗申共同研发,这款发动机最早是用在大林Q3上面,相信一些资深车友应该都知道这款车,韩国大林是韩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摩托车企业,最开始参与本田摩托车的CKD组装,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合作,本田向大林转让部分技术,合作结束后本田留给了大林250的踏板车技术,而后大林造出了第一款250,几年后大林又推出第二款250踏板,也就是大林Q3,2014年大林与台州王野合作,Q3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大林Q3可以说是RT3的直系长辈,当年王野摩托和韩国大林合作,组装生产大林Q3,大林Q3是以CKD的形式(散件进口,国内组装)来进行销售,当时售价高达3.38万,在跟王野摩托的合作失败后,韩国大林找到了实力更雄厚的宗申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调整推出了RT3睿途,2017年RT3正式发布销售,这车在国内卖的不错的同时又返销海外改标换名为XQ250,在韩国和香港售出叫做DAELIM XQ250,RT3在香港的售价是3.99万港币,这款车在韩国受到热捧卖的不错,韩国警方的警用摩托都是采购的XQ250。

因为家里有点事所以请了两天假回去处理下,突发奇想骑摩托车回去一趟,骑了这么久的摩托车还从未骑车回去过,从成都坐高铁到老家只需要1个小时,而骑车导航显示则要接近6个小时,因为四川摩托车不能上高速只有走国道,对于时间很紧的我来说还是有点小挑战。

因为成都摩托车不能进3环,所以选了一条三环以外的路线

这车巡航最舒服的期间是100,100以后提速就有点费劲了

快速路超个大货车还是没问题

当天晚上落脚金鹅宾馆

把车停在房背后的竹林

第二天下午是4点半返程

从白天骑到晚上,路上路灯都没有,拍照看着亮,其实快速路跑快了根本看不清路面,有夜间行车需求的万加射灯

当日最高骑行359公里

经过这次长途赶路,第一次感觉250都有点肉,看来跑长途还得350起步,尤其载人跑长途对动力要求更高,动力这东西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于是有了换车的想法,倒不是说这车不好,而是我对动力有了要求。

于是迎来了我第9辆摩托大阳ADV350,买的是一辆二手车,至于为什么买它?因为预算有限,否则我直接整全新350了,我换车虽然换的勤快,但每次换车预算都是一千到一万之间,本来是冲着三阳九妹去的,三阳的品质也算比较稳定,做工虽然一般但发动机耐造,于是跑去试车结果发现300cc比250动力提升没多大,九妹的正脸好看还有坐桶空间很足,可惜原本说好了价钱等试完车二手商给我来个临时加价,还真以为拿捏我了,这人还跟我玩心里战术,直接掉头走人去了下家,二手车多的一比也不差你一家,于是顶上了这款大阳350,原先原价落地3万多的车因为不保值二手一万多就能拿下,这个价钱体验下350的动力也未尝不可。当然这辆二手350稳定性肯定不如我的RT2,后续得好好维护保养才行。

车的成色还行,车重400多斤,要不是我经常锻炼,我这一米7的身高还拿捏不了

老规矩,我的车不管跟我多久,全新还是二手,在我手里一定是最好的状态,买回来先一顿洗刷刷加保养

后轮磨损有点严重,换了米胖子,后刹车片也磨的差不多了换了刹车片,后续再慢慢保养吧

第一次体验350,感觉比250暴躁多了,动力起码提升了百分之20,一口气拉到120简直轻轻松松,动力表现主要体现在加速上面,猛地一给油还有推背感,这车的动力还是350里垫底得存在,可以想象同级别的力帆的350和升仕350该有多猛,我觉得不差钱的直接整升仕350吧,回头突然发现我要不这么折腾,直接买350不香?

这车买来跑了500公里,作为一名资深踏板佬对它也算有所一番了解了,讲下优点:1:配置高,像按键背光、前后行车记录仪、转向辅助、紧急刹车暴闪,导航投屏都有,因为买的21款所以没有TC。2:动力强提速快,高速稳,这车的动力特性比较暴躁给油就来,和之前的龙嘉300一个德行都是怠速抖跑起来不抖的那种。3:骑行三角舒适,坐垫舒适堪比移动大沙发,这车属于矮子乐车型,个子太高可能就有些憋屈了。4:油箱大17升的油箱有效缓解续航焦虑,92加满差不多要120块。4:外观霸气骑出去回头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什么车,内人士可能觉得这车很一般,但唬下普通人群完全没问题,这么大一个车得一看就是得要几万。

缺点:1:单喇叭声音小,还没有RT2的双喇叭大声,而且按喇叭时斜脚踏位置居然震脚。2:低速撒把时车把会晃动死亡摇摆,好像是通病需要换轴承解决。3:装备工艺差缝隙大漆水薄。4:原厂风挡短风噪大需要更换。5:坐桶空间小,这么大的车坐桶空间甚至还没有自家的150空间大,不知道设计师搞的啥,空滤的进气口做的太高直接链接在坐桶上面从而牺牲了坐桶空间。6:前减震太软容易触底,柏油路还行,起伏路一定要减速。总之买这车就是为了动力而妥协,这车买来就没有售后,售后全靠自己,为了一个SN码客服电话和售后电话打了几遍要么打不通要么打通了没人接自动挂机,总之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售后比宗申的还要差,好歹也是国内一线大厂咋混的跟龙嘉之流差不多了,一辆车不保值的原因没宣传不热门,没品控,没有良好的售后,不思进取是国内摩托车做不好的真正原因,至于这车能骑多久我也不知道,先骑着吧,哪天时机成熟再看吧,以上就是我这些年骑踏板的车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各位摩友骑车愉快。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摩托范所有,转载请联系摩托范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