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旅路上是搭帐篷睡还是住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是更偏向露营的,不瞒大家说,我主要是为了省钱,而且从来不觉得省钱是一件值得羞涩的事情。首先是为了省钱而选择露营,然后才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知识、总结经验来提高自己的露营体验,直到后来即使抛开省钱这一项优势,我的露营体验依然可以比大多数住店体验更好——在安安全全、舒舒服服的前提下,让户外日常便捷,还能打开帐篷就饱揽美景。
2021年,琼穆岗日雪山,因口罩而迟迟未营业的游客中心。一整夜就遇见一个卡车司机在此短暂休息。
当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能安全地过夜就行,然而世界上办法那么多,在安全的前提下再提升体验并不难,就真没必要把自己逼到那种“万不得已”的地步。路上摩旅露营的大神不在少数,也是各显神通,俺不是大神,没有覆盖所有的技能,咱就借着自己的一些留了照片的实例来分享分享咱自己的一些浅见吧。
没人打扰,就像包场了,尽情享受这开帐见雪山的绝佳观景点。
先说我们选装备的时候需要参考的哪些方面,最基础的需求是防雨、防风,御寒和防暑,防雨和防风这两项是需要取舍和平衡的矛盾点,雨和风是两种可渗透性流体,因为受体积和材质的限制,通常无法单靠材料本身来隔绝,所以需要在流体力学上做一些疏导的设计,然而雨和风是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流体,风是平行于地面方向的,雨是由上向下的,所以防风取向的帐篷设计得更低趴,而防雨性取向的帐篷需要有更陡峭的帐壁来保证更快的导水排水,所以设计得相对更高更直立,帐壁更陡峭。
当雄县,纳木错景区外的一个未营业营地,上午十点左右,咱摩托影子内的霜还未融化,形成一幅“剪影”。
御寒和防暑这两项也是一个矛盾点需要来平衡,然后装备总体的功能性和重量、体积又是一组需要平衡的矛盾点。可能对于没有太多长途摩旅露营经验的人而言,感觉上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冷处跑就带御寒性能特别好的帐篷,往热处跑就带散热性能特别优秀的帐篷。然而实际上是很多时候一趟摩旅就需要既经历热又经历冷,甚至有些地方两天就仿佛经历四季。而经常露营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露营时的冷和热分别来源于哪些位置,只要帐篷不直接漏风,寒冷往往来自于地面,御寒的主要重点在于把地面隔热搞定,而防暑,往往需要先找阴凉通风处,然后帐篷本身的通风性要好,需要平衡这些矛盾点,就需要一个可以四面开门带纱网通风的,但封闭起来又可以做到不漏风。地垫需要防潮,以及最大限度有效隔离人体和地面的热传导,睡袋选择羽绒填充的,既能满足保暖,收纳起来又不那么占地方,单位体积作用比较大。至于具体怎么选择和购买,这个就没法具体指定了,根据自己的预算,并参考以上这些需求来进行权衡和选择就好。
昌都界内的一处高地,龙泥加达山残雪消融,汇聚成热曲河的轻声呢喃伴我入梦。
具体操作中,安全肯定是排首位,所以避开自然灾害以及极限气候也是一大课题,我经历过的极限环境也就秋天在阿里地区摩旅和露营。这是摩旅露营了几年之后比较成熟的状态下进行的,从这里开始说起也就有一些浅见能分享,至于最开始接触摩旅露营的时候,也是窘态百出,后面再慢慢自曝出来吧哈哈。
言归正传先说说这种高原环境下的荒野露营(西藏为例),我所在意的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高原缺氧这一点是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一路骑过来慢慢适应就好。先说说关于天气和自然环境宏观上的一些考察吧,常规的季节性的一些东西就不必多说,我个人是不愿意在冬季去高海拔地区摩旅和露营的,确实太遭罪太危险,寒冷的致命性相信大家即使久居广厦也在新闻报导中有所耳闻,除去寒冷本身,那些野生肉食动物在冬季也通常更饥饿。当然,如果特别喜欢冬季的高原,那只要在身体素质允许的前提下,在装备和经验上做足功课也不是不可以,更需谨慎,如履薄冰。基础的宏观考察还有每天关注整个西藏甚至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天气,天气预报不论是否精准,都是必看的,再结合参考卫星云图的动态,看看是否有寒潮和湿气流活动,再关注是否有关于气候灾害的新闻报导,便大概能确定这一带近期大体上是否会出现极限天气。然后再观察自己所在位置的具体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这也并非我个人能力,只是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地图数据。
冈底斯山脉深处的一处徒步便道边上,注意天上这种云脾气可不太友好,我们必须考虑避开潜在的汇流水道。
那么“因地制宜”说得轻巧,究竟怎么个“因地制宜”法呢?这个涵盖的可能性就太多了,毕竟天地广博,我也只能列举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例子,比如最基础的根据“风”和“水”安置露营点,当然,这里的“风水”并不属于现在所说的“玄学”范畴,它就是真正的“风”和“水”等自然因素。高原大风是家常便饭,而水呢,虽然降水总体相对少,但一旦降雨,来的都比较急,单次雨量都比较大,而且结合地形地貌,有一定的隐藏性,汇流区的破坏力通常大于咱们内地的。咱们能直观地观察到的比如当下的风速和风向,并据此选择背风点,又比如当下的水文:所在位置附近河流溪流的水流急缓和水体清澈程度(水流突然污浊意味着上游突发了激烈的水文运动,多半是洪灾前兆)等特性。除了直观的这些,还有那些突变的可能性,比如特定季节特定时期的风向、风力突变,还有就是所在点有没有可能是隐藏的汇流水道,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它看上去是干燥的,然而我们需要设想:如果一旦当地有降雨或者海拔更高的地道有强降雨,这些地方是否有可能成为汇流排水的水道,比如某些狭长的相对低洼带,如果没有关注海拔更高处的天气,你虽然感觉是找到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完美谷地,但只要相邻的高处城市突发强降雨,那就会有被洪流冲走的危险。
这种地方大多是裸露的石头,找到一处背风点不难,但要在这里整理出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还是需要花些力气的。
除了这些,还需要观察附近动物的活动痕迹,当下的环境,肉食动物的体型普遍不大,数量也稀少,它们多数是怕人的,野生动物伤人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冬季食材少,太饿,二是人类误入了它们幼崽的活动范围。第一种情况,得让它觉得你不是一个低成本就能获取的优质食物。第二种情况呢,就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来预判了。当然,这些技能不是在这短短的一篇里就能细述的,只能靠各位凭着一份热爱,自行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肉食动物给出的威胁往往低于大型食草动物的,那些大型食草动物聚居范围和迁徙路线是必须要避开的,当它们感受到危险信号阵脚一乱,人如果身在其中的话是真没多大生还的机会。
这是昌都界内的一处山区深处,虽然是国道沿线的停车区,但两头离山下的村镇都很远,熊出没,听话不吃亏。
走到更接近村镇的位置,不离开国道主路太远,与朝圣者一家子结伴为邻。这种情况被熊袭击的概率几乎为零了。
猴子也是一种比较难缠的动物,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里面猕猴非常多,这些个泼猴相当凶悍,几乎不间断地轮番打劫,不致命,但容易受伤,也不堪其扰。在这一段,因为这些猴子,咱迫不得已放弃多个景色宜人的露营点,赶了一段夜路到县城附近才找地方扎营。
雅鲁藏布大峡谷,猕猴轮番过来打劫,抓住我车子准备强行扯行李和翻我箱子。
接下来说说特殊地质,咱们出门摩旅,那些平时少见的特殊地质对我们有着魔力般的诱惑力,而这些我们不熟悉的地质环境,往往也是新奇和风险并存,比如达格架硫磺温泉。一方面是里面散发出来的气体是有毒性的,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当危险,还有更可怕的是这里大大小小无数个泉眼,地底下很多地方是空的,如果踩到脆薄处坍塌,人掉落泉眼里,肯定当场被沸腾的泉水煮死(虽然这个海拔,泉水沸点低于100摄氏度,但我们在主泉眼里煮熟了好些鸡蛋吃了)。
日喀则地区,搭格架喷泉,硫磺温泉。避开毒气浓郁区。
老老实实在泉眼群周围这些有建筑物的地方安营,有建筑物说明至少是经过了勘测的。
聊完相对极限一点的环境和特殊地质,接着聊一聊对于我们来说比较“豪华”的露营点,那就是公路驿站、一些村庄的村委广场以及一些因口罩而未营业或者荒废的景区等。这些地方大多数设施比较齐全,只要排除宏观层面的气候灾害和地质灾害,注意好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就能美美地住上一晚甚至是住好几晚。
甘肃玉门界内,国道沿线的一个村子的广场。
在这里遇见了B站上关注已久的旅行博主“流浪儿童”两口子,同在这处露营为邻,非常开心。
新疆特克斯八卦城外的一个免费营地,附近有公厕有广场,过个马路就是八卦城的主城区。
新疆,美丽的巴里坤。
在这些地方不仅安全舒适,还能结实到一些让人愉快的朋友,比如在圣湖玛旁雍措边上,雄巴村的村合作社建的一个湖景旅馆,一个用作茶馆的大帐篷,四五间集装箱房间,加上两个玻璃穹顶星空房,我们本只是下来看看湖,正赶上管理员索朗扎西的父亲的一台老桑塔纳打不着火,我也是修车佬出身,便过去稍微检查了一下,还没动手修,结果凑巧车子发着了,他父亲可能是有急事要出发,也不等我再作检修,一脚油门就出发了,虽然车子不是我修好的,索朗扎西还是热情地招待我进帐篷喝奶茶烤火聊天,聊得开心,他便留我在集装箱外的木板平台上搭帐篷住,也不肯收任何费用。他自己的摩托车坏了好几处,之前看我好像懂修车便问我能不能修摩托,那岂不是掉到我饭碗的事么哈哈,我工具带得比较全,一些简单的配件可以修复,我甚至带了锉刀,可以用合适的废件锉出替代件,还有一些复杂一点的配件就没办法了,他们村没有修理店,更买不到配件,要到隔壁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另一个乡,才能买到配件,我呢正好喜欢转悠,转悠转悠去那个乡采购一些东西顺便帮他买了配件给他把摩托车修好了。可给他高兴坏了,就因为这个,被留在这里住了七八天。
西藏阿里地区圣湖玛旁雍措,雄巴村设立的一个旅馆,结识了好兄弟索朗扎西,正帮他修摩托。
甘肃天水麦积区的一个美丽的村庄
日落
月升
在这里认识了几个小朋友,他们养了好几只流浪狗狗,这是其中一只小的。
他们家里养不下那么多,想送人,这太可爱了,我们真想带着,但骑着摩托没地方带,就只好作罢。
317国道,甘孜棒达服务区。
这样的地方大多数有公厕,还有亭子等避雨的地方,稍微关注一下这些建筑的结构稳固程度(遇见过木质亭子材质被腐蚀老化而摇摇欲坠的,不过很少见),材质是否老化,就可以放心露营了,当然,跟管理人员打打招呼聊聊天就更好了,往往都能受到比较热心的照应。关于这类地方上厕所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投入使用的,厕所就相应的也能用,如果没投入使用或者荒废的,那也没什么人呆在这里,而且附近总能找到大片的未开发野地,找个隐蔽点的野地“回馈大自然”也没有问题。
安徽休宁县,茗洲村。
独享水景阳台
重庆武隆乌江画廊
湖北恩施宣恩县,国道驿站对面的一处观景平台。入住“山景Loft”。楼下停车。
楼上住人。
湖南慈利县,江垭水库,环山抱水的世外之境。借宿停运的渡口。
恍如世外仙境
江西莲花县
海南三亚
湖南炎陵龙渣瑶族乡
湖南,新邵县的一处省道休息观景区。
小众路线没什么人,又是独享水景阳台。
除了这些,在城市比较密集的平原地区,一些公园也是可以露营的,不过要看当地的管理政策,一般去得比较晚,搭帐篷住一晚,一大早起来就收拾东西出发是没人管的,如果那天落脚比较早,先逮个管理员打招呼问一问看是否允许露营,不然有可能搭好帐篷安顿好又被赶走。
在日喀则市的人民公园搭帐篷,最开始开始管理员和园丁叔叔阿姨们都非常热情,后来我们却被“请”走了。
在日喀则人民公园搭帐篷,公园里的管理员和园丁叔叔阿姨们都非常热情,招呼我们用他们的电烧水,招呼我们跟他们一起野餐吃美味的煮土豆和糌粑,喝酒喝甜茶,正赶上我们需要等到家里邮寄来的边境通行证才能继续向阿里跑,就准备在这里住几天等快递,住了两个晚上,到第三天他们上面的领导来了,因为当时市里搞文明创建,需要我们撤离应付检查,没办法,实在是不能再留我们在这里搭帐篷的,所以才跟我们商量让我们撤,其实说话也都非常客气,他们在跟我们说这些的时候,我一个不速之客没觉得不好意思,这些原本热情的藏族叔叔阿姨们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赶我们走,我们在表达谢意之后,换到一个免费停车场又住了两天。
重庆酉阳的一个公园
新疆哈密城郊的一个开发中的公园
在新疆哈密的这个公园露营挺有意思的,刚搭好帐篷便有巡逻的特警兄弟过来,开始还以为是不允许在这里露营,结果人家很热情地提醒我们注意保暖,还告诉我们如果万一遇到需要紧急情况需要报警就可以直接说这个报警点的编号确定精确位置。
天山留下来的水清澈见底,用来洗澡洗衣服都没问题。
第二天遇到公园管理员,说原则上不能在这里搭帐篷,但看我们远道而来,只提醒我们不要去踩那些人工种植的草坪就可以了,在杂草上和落叶上没问题。
篇幅有点长了,其实还有很多没说完,暂时先聊到这里,先不作总结了,有兴趣的敬请关注,各位有不同的想法也欢迎留言。